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致力于打造一个立足北京、面向全球、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农业中关村,更好地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和农业强国建设,3月17日,北京市平谷区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2023农业中关村建设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平谷区政府围绕农业中关村建设进展、现代食品营养谷规划和第一届“中国·平谷50亩地创业大赛”等相关内容进行发布。
发布会上,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士功介绍了农业中关村建设总体情况。自2020年7月首次提出打造农业中关村以来,历经3年多的建设,核心引擎初步建成、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环境逐步强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今年,农业中关村将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下功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合攻关体系,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行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农业科技成果技术转化中心,推动建设农业科技领域成果转化基地,加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力度,制定科研成果定价评估办法,激发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活力;构建以服务“三农”为目标的推广体系,落实科技特派员全覆盖机制,搭建科技小院协作网络,组建包含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职业农民、技术能人等主体的行业联盟,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发布会现场,平谷区发布了《农业中关村现代食品营养谷规划(2022-2035年)》。据平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于吉顺介绍,该区将以建成国际食品营养谷为目标,攻关预制菜及智慧供应链、生物合成新食物资源、活性因子/功能性食品创制、绿色减损加工、食品营养靶向定制五大创新方向,培育精预制菜、替代蛋白、精准营养、功能性基料和智能装备五大特色产业,实施引进一批产学研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力量、打造一流的营养健康双创孵化开放性生态系统等八大重点任务,建设公共研发、公共服务、检验检测等六大公共平台,建成“三基地一特区”即食品营养科技成果孵化、中试基地,食品营养活力创新企业总部基地,高端食品供应及全景消费体验基地和政策与机制先行先试的创新特区。
为吸引具有原创性、引领性、可推广性的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打造具有科技引领及品牌优势的高质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中关村建设汇聚“最强大脑”,平谷区还现场发布了《第一届中国·平谷50亩地创业大赛组织方案》。平谷区副区长刘堃介绍,大赛以“创新创业振兴乡村,科技助力产业腾飞”为主题,以50亩地为应用场景,围绕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果品提质增效、种质资源创新等高科技农业应用领域,征集具有技术性、社会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高质量项目。最终入选项目将纳入平谷区第四轮“博士”农场创建项目予以立项,并配套项目落地应用场景,项目落地并通过验收后,将按照项目经费30%-50%标准进行奖励,可最大连续三年使用50亩农田,给予最高每亩1500元土地租赁费用补贴,根据创建成效给予10-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同时享受平谷区“博士”农场系列优惠政策与服务扶持。
据悉,2022年3月,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十条措施》,为农业中关村建设提供了根本政策保障。按照《十条措施》关于农业中关村建设市级职权下放的规定,市政府在今年1月发文明确了由平谷农业中关村核心区行使58项市级行政权力。平谷区副区长刘堃表示,平谷也以《十条措施》为引,搭建农业中关村创新服务体系,在重大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农业科技应用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种业创新高地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金融服务、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应用场景建设、国际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人才引育、项目落地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服务保障。
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表示,2023年,平谷区农业中关村将重点聚焦培育农业高精尖产业,布局国家奶牛、肉牛、生猪遗传评估中心等一批创新平台;提升农业硬科技实力,攻关辣椒智能化分子育种、良种奶牛体内胚胎高效生产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核心区11个重大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一批项目集中开工。
新闻发布会后,举办了农业中关村进驻合作企业机构签约仪式,平谷区人民政府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正大国际研究院等7家机构和企业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芦晓春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