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一条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的新路子 ——第三届世界苜蓿大会(中国会场)综述

2023-03-27 21:04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刘婉茹

苜蓿被称为“牧草之王”,是世界上栽培历史最久,种植面积最大豆科牧草,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安黎哲表示,苜蓿是重要的生态草。在土壤改良、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多年生豆科植物独特而重要的生态功能。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饲料饲草处副处长关龙表示,苜蓿等优质饲草是草食畜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发展饲草产业对于保障草食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农牧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饲草产业如此重要,如何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3月17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草学会和国家草产业科技创新联盟主办,北京林业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和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承办的第三届世界苜蓿大会(中国会场)在北京召开。会议采用线下线上相结合形式,围绕“苜蓿高效生产维系生态环境健康”的主题,与会领导、国内外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分享全球苜蓿产业最新成果,共话饲草产业发展前景、国内外苜蓿品种特性、苜蓿未来发展的挑战与机遇等内容,为苜蓿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意义重大

“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大豆、小麦。”全国畜牧总站总畜牧师、副站长苏红田表示,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建设,推动苜蓿粮农化、产业规模化、田间管理标准化、生产服务社会化,在西北、华北、东北和部分中原地区大力建设苜蓿产业带,累计建设高标准苜蓿产业基地680万亩,有效提高了农民种植苜蓿的积极性,有效推进了优质苜蓿就近就地供应,保障部分规模奶牛场对苜蓿的需求。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食物和粮食安全问题,强调大食物观,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耕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管理司副司长李拥军指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提出构建大食物观,加快苜蓿等草产业发展。李拥军强调,苜蓿具有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在保障食物安全方面有巨大的潜力,而且今后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苜蓿在食物安全、环境、气候变化、碳循环等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届世界苜蓿大会主席、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丹尼尔·帕特南(Daniel Putnam),在线上对中国在推动全球苜蓿产业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并提出未来苜蓿产业发展兼顾生产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愿景。

空间广阔

针对目前国内苜蓿发展现状,苏红田称,2021年全国苜蓿种植面积为3069万亩,占多年生饲草种植面积的57.8%。2022年我国苜蓿进口干草178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从2008年到2022年,苜蓿干草进口量从1.8万吨增长到178万吨,增长了近百倍,说明我国优质饲草的缺口较大问题目前依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苏红田认为,当前我国饲草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近几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等多个文件均对苜蓿等饲草产业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到2025年如果要保障我国的牛羊肉和奶业供给自给率分别保持在85%和70%以上目标,对于优质饲草的需求量,总量将超过1.2亿吨,到目前尚有5000万吨缺口。因此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我国加速发展饲草产业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对此,内蒙古正时生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宏伟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解读。

从苜蓿种植角度看,国内市场需求巨大,饲草产量整体在全国大约有8亿吨需求,苜蓿草需求在千万吨以上,依据“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年均增速16%以上。从国家专项政策措施看,“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粮改饲”政策、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等,均对苜蓿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予政策补贴支持。

从苜蓿发展角度看,草产业发展目前还是初级阶段,企业竞争格局还没有形成;畜牧产业发展加剧草产业需求,尤其是苜蓿需求量大幅增加;农业强国国家战略的安排,促使更多要素聚集,这更利于农牧业、苜蓿产业快速发展;行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助力中小型苜蓿种植企业能力提升;政策促进更多资本与人员投入到苜蓿种植中来。

从市场竞争优势看,国外产能巨大,2022年苜蓿干草进口量较上年持平,进口价格创历史新高,对国内苜蓿来说,也是巨大冲击;进口种子有较大成本优势,国内饲草种业不能满足国内生产需求。产研结合力度偏弱,科研成果转化有一定壁垒;行业人才短缺,导致产业后劲不足。之后,又衍生了三个问题:一是产业发展需求迫切;二是突破行业发展困点、难点要求技术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三是农业链条长,在长链条中每一个专业领域对牧草产业高质量发展都有很大影响,所以要求草业界要协同发展。

成效显著

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近年来,在全行业的共同努力下,饲草产业的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关龙说,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供给持续增加。2022年全国优质饲草产量达到8000万吨,在振兴奶业发展行动指示下,已累计建设优质苜蓿基地680万亩。二是产业素质明显提升。70%的苜蓿达到2级以上水平,全国草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近1600家,优质商品草产量约1000万吨。三是生产模式更加多元。在河西走廊、北方农牧交错带等重点区域,一批苜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粮草轮作、豆草混播等多元化种草模式得到广泛推行。四是综合效益不断显现。得益于苜蓿等优质牧草的加快普及,近两年我国奶牛养殖水平不断提高。2022年全国奶牛规模量比重预计达到72%,单产水平提高到了9.2公斤。

“小苜蓿做出了大贡献。”马宏伟说,从奶牛的角度看,苜蓿产业的发展使奶牛的产奶量和奶质量乳蛋白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从土地生产力变化看,4~5年苜蓿田地土壤肥力大幅提升,与同类土地相比SOC提高47%。TN、TP、TK分别提高20%、23%、52%。土壤容量变小,空隙增大,土地生产力大幅提升,种植过苜蓿的农田,人们愿意花费更高租金流转,苜蓿田使轮茬作物生长更好。从生态角度看,碳消纳能力大幅提升,单位叶面积固碳量为每天44.72克/平方米,释放氧气量为每天32.52克/平方米,根瘤菌在固碳的同时还能固氮,提升土地肥力,减少施肥量。从健康食品变化看,随着紫花苜蓿大幅度种植,人们更多关注它的高蛋白、低糖率特性,使很多家庭将苜蓿作为蔬菜,内蒙古人更多喜欢用新鲜苜蓿和羊肉包饺子。

行业向好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现有土地机制严重制约了紫花苜蓿的大规模种植,规模化的高效率的种植片区比较少、加工能力较弱、产品品牌化和商品化水平较低等。怎么办?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苜蓿品种改良岗位科学家杨青川建议,将苜蓿纳入农作物种植业结构体系中。苜蓿是优质蛋白饲草,替代部分奶牛、肉牛、肉羊饲料中的豆粕,可以大大缓解大豆进口的压力。种植一亩苜蓿生产的粗蛋白是大豆的2~3倍。苜蓿根瘤固氮,培肥地力,可减施氮肥,并使后茬作物大幅增产,对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前景乐观

“我国饲草产业的市场前景还是非常乐观的。”苏红田称,去年农业农村部印发了第一个全国饲草产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即《“十四五”全国饲草产业发展规划》,对发展苜蓿等优质饲草为代表的现代饲草产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路径。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副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建设优质、节水、高效、稳产的饲草产业生产基地,加快推进苜蓿等饲草产业的快速发展。

同时,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稳步发展草食畜牧业,深入开展肉牛、肉羊提质增量行动,继续支持牧区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落实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奶业生产能力,提升整县推进项目,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支持开展奶农养加一体化建设试点。发展利用饲草资源,深入开展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启动实施增草节粮行动,大力发展青贮玉米和苜蓿等优质草。

“从总体来看,后疫情时代,苜蓿产业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但提质增效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刘强德表示,要立足第三届世界苜蓿大会中方会场的平台,通过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科企交流以及乳企、饲草生产企业和草种企业等行业交流,碰撞出新的观点,找到更切实的解决方案,共同开创苜蓿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奋力走出质量高、效益好、结构优的苜蓿产业发展新道路。

作者: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 张林萍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