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现代农业创新人才

2023-03-30 16:54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张轩铭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部署了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也提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要求。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放眼全球,农业强国必是农业科技创新强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动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保障。

牢牢把握党对研究生教育的领导权。以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做到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不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当中。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要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不断扩展和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水平,以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以培养社会责任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力、全球胜任力为重点,研讨制定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培育农林学生“爱农知农为农”素养,培养具有远大抱负和全球竞争力,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并重,能支撑我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创新创业人才和领导者。

实施基于学术志趣的研究生分类培养,强化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以强农兴农为导向,分类改革研究生人才选拔方式与培养模式,增强研究生教育的针对性,健全研究生导师权责机制,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健全系统完整、相互支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法律制度体系。拓展农科教协同育人新途径,推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对接融合,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创业育人新模式,促进科技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密互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交叉融合、科教结合、校企合作,让学生走近农牧民、走进农牧企业,走进生态治理现场、走进乡村振兴一线,提升学生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战略需求侧、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同时,探索新时代产学研合作育人新模式,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动“引企入教”,与农牧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将大学人才培养的环节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大学前伸,实现大学与企业人才培养有效衔接。

建立通专结合、本研贯通、产教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传统涉农学科与生命科学、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科学等新兴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农业系统价值链、农业产业生态链、农业产品健康链,建设新型交叉学科发展特区,加快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拓展优势农科和生命科学学科领域,着力发展生物医学与健康、信息科技与智慧农业、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具有农科特色“大国三农”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及交叉融合、复合贯通的新农科知识体系,推进新农科教育体系创新。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为出发点,增强教师打造“金课”的意识与能力。大力实施信息化战略,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金课”。将学科、科研优势转化为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优势类、地域文化类、农林特色类”系列“金课”。开展以能力为导向的多元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加快推动涉农专业的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培养通晓国际规则、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新时代涉农创新人才。要不断深化与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汇聚高层次新农科教育国际合作伙伴,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引进优质教学资源用于研究生培养,提高各层次研究生境外学术交流比例。建立和创新研究生常态化国际交流机制、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拓展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办好中外教育合作项目,推进校际学分互换互认,推进校际学位互授联授,培养国际型的高端人才。加强与国际教科组织合作,选派优秀学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积极推进建立国际农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国际农业联合实验室,鼓励师生参与国际农业标准规范研制。

推进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趋势、新挑战和新机遇,在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的历史背景中,我们要不断增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打造结构优化、满足需求、各方资源充分参与的卓越而有灵魂的研究生教育,为实现农业强国贡献一流的拔尖人才和创新能力。

作者:林辉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