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淳:退捕渔民蹚出创业新路

2023-04-24 21:11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张燕

“3号船客人快要到了,红烧划水(青鱼尾)抓紧准备”“1号船上菜啦!大大的胖头鱼”“老周,4号船再加一盘小鱼烧腌菜……”又到百花争艳时节,每逢周末,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湖畔的秀山家庭农场人潮涌动,渔把式周明投身生态农业的第六个年头迎来柳暗花明。“一定要上岸找出路!”春到农场,渔家乐欢,周明更坚信了当初的决定。

靠湖吃湖,年年辛苦年年饥

“天、长、福、金、明,到我是第五代‘明’字辈。”在南京高淳,周明们有一个特殊的称呼——扬州佬船上。据了解,晚清咸丰年间,扬州、泰州等地一批连家船渔民陆续流入高淳境内,他们以船为家,随水漂泊,捞鱼摸虾,活口养家。“河蚌螺蛳半年粮”,这是渔家生活的真实写照,遇到大风暴雨或湖水干涸年份,无法捕鱼甚至无鱼可捕,只得以乞讨为生,成为“鱼花子”。

“打鱼太辛苦了!我是在船上生养的,十岁就开始下湖捕鱼。至今还记得15岁那年夏天的一天,我和哥哥在湖里打鱼,突然刮起暴风,小船靠不了岸,随时有翻沉的危险。家里人左等右等不见我们回来,情急之下喊来五六个划船好手,几个人轮流划船赶来,终于把我和哥哥救上了岸。”湖里讨生活的苦日子,让周明刻骨铭心、历历在目。而以前的捕捞工具也简单落后,渔业产量低,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年年辛苦年年饥,捉条鱼儿饱肚肠……”流传在当地的一首渔歌道出了其中的辛酸。

靠湖吃湖,涸泽而渔吃坏了湖

打鱼虽辛苦,但也别无他路。周明介绍说,随着生产条件改善,捕捞工具不断“提档升级”,地笼、底拖网、张丝网等“花样百出”,轮番上阵,甚至有人连违法的电捕渔具也偷偷用上了,所到之处,美其名曰:一网打尽。“产量一时上来了,但好景不长,反而越捕越少。为什么?因为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把鱼孙三代都‘赶尽杀绝’了!”

涸泽而渔,靠湖吃湖吃坏了湖。20世纪90年代初,渔民们兴起围网养殖,周明也加入其中,发展了300亩水面。“当时的湖区围了近一半,大量的围网限制了鱼类的活动空间,大量的投喂以及渔民的生活都在湖里,直接破坏了水质。‘大水缸’遭受污染,鱼也少了,我们自己有责任!”与湖争利,让湖受伤,周明感触颇深。而相关调查资料显示:20世纪70年代以前,固城湖原有鱼类93种,占长江水系鱼类总种数的36%,但到九十年代末消失了近30种,包括鲥鱼、刀鱼、河豚等名贵鱼类。曾经,固城湖鱼翔浅底,湖水透明度高达3.65米,而围网养殖使得湖底水草光合作用减弱,造成水草死亡腐烂,湖底水质发黑变臭。

21世纪初,高淳对固城湖围网养殖进行了集中拆除。“拆围网时,渔政部门动员说是为了保护水资源,我回应了一句:或许有一天政府要禁止渔民捕鱼了。大伙听了笑话我痴人说梦:渔民不捕鱼,难道去喝西北风!”周明对禁捕已有预感,“固城湖是高淳人的母亲湖,只有不下湖(捕鱼),才能保护她。我自己也一直在努力,一定要上岸找出路,当时就暗暗下了这个决心。”

靠湖不吃湖,办法总比困难多

靠湖不吃湖,还能吃啥?周明动起了脑筋。他厨艺好,亲朋好友聚会常常要露一手,每每受夸奖。何不进军餐饮?想了就干,2007年4月,周明添置了两艘楼层式船舶,开起了水上餐厅,开始了创业“试水”。此时,周明所在的淳溪街道渔业村也正经历着一场嬗变,国家惠渔政策逐浪高,村里陆续建起了7幢住宅楼,渔民们纷纷上岸定居,彻底告别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历史。

水上餐厅依湖而兴,就地取材,渔民们争相效仿,红火一时,但对湖水又是一场严重的伤害。2013年高淳叫停水上餐厅,周明二话没说,干脆洗脚上岸再谋出路。经过一番市场调查,他还是选择了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餐饮业。“高淳成为国际慢城后,游客越来越多,客流不成问题。”说干就干,周明随即在高淳老街景区承包下一座邻街酒楼,一门心思做起了厨师。

就在周明上岸打拼风生水起时,乡村振兴吹响号角,他又坐不住了。“当年十九大召开,我天天关注新闻,总书记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也有了新的想法。”2018年6月,经朋友介绍,周明来到位于固城湖畔的秀山脚下,承包下150亩山地,办起了家庭农场。“主要是看中了这里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好,特别是紧靠固城湖,我们渔民一直对湖有感情。”周明说。

从水上到岸上,从渔场到农场,周明主动出击尝试。但万事开头难,初涉农业,周明面对的150亩山地已荒废多年,杂草丛生,荆棘满地。从何处下手,渔把式用上了“老套路”。很快,农场首期开发启动,开挖清理出8个养殖池塘,共有100亩,专门用于精养鱼虾螃蟹。此时,“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正响彻大江南北,深入人心。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实施禁捕退捕,当年9月份,渔业村涉及退捕的306条渔船全部被清出重点水域,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鼓励渔民就业创业,先行一步、上岸成功的周明成了创业典型,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渔民们不等不靠,纷纷响应“十年禁渔令”,“调转船头”奔赴新的“江湖”。

靠湖再吃湖,吃上了“生态饭”

从渔把式到新农人,在角色转换中,周明也慢慢琢磨出创业门道。“乡村旅游兴起了农家乐,我们渔民也可开办渔家乐,肯定会受欢迎。”周明有四条渔船因常年闲置未被划定为补贴船只,他视如“宝贝”,把它们一一“请进”农场,“装扮”成一个个“包间”,别具渔家特色。“坐在船上客人都感觉很新鲜,熟悉的渔村记忆回来了。”离湖不离水,渔家乐吸引了游客,留住了渔家文化。

靠湖再吃湖,换了个吃法,周明“吃”出了新思路。他科学利用农场资源,在养殖塘口开辟出垂钓区,又把另外的50亩山地分别改造成了葡萄园、橘子园及蔬菜种植区、家禽饲养区,坚持多种经营,做起“土特产”文章,不仅有效增强了农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营造出了一个观光休闲的生态小湿地。随着农场发展壮大,还吸纳了多名退捕渔民务工增收,共端“生态饭”。

“前几年都是投入,前后花了近100万元,这多亏了禁捕退捕的政策补贴,让我转产有‘靠山’、创业有‘活水’,去年农场开始盈利了。”说话间,又来了一拨“客人”,周明忙上前招呼,原来他们是曾经在一起捕鱼的老伙计,今天特意来参观取经。“老周,还是你当年有眼光,没想到我们渔民也有这么一天!”有人向周明竖起大拇指。

作者:韦东宁 邢唯 魏宏伟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