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溪巨变 探乡村振兴 ——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座谈会侧记

2023-05-29 12:20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婉茹

时至5月,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让清溪村陡然从夏天变成深秋。然而,气温骤降并未减弱村民们的热情。围坐在“红色基因清溪书屋”前的凉亭长廊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诙谐幽默、灵动跳跃的话语引得现场不时传来阵阵笑声。

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赋能乡村振兴座谈会。

清溪村坐落于湖南益阳一角,是作家周立波的故乡,一部《山乡巨变》让清溪村从此不再沉寂。5月22日,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在这里开幕,“人民艺术家”王蒙等40多位作家从全国各地奔赴到此。此时,距离去年8月中国作协在清溪村启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已经过去了九个月。文学到底能不能赋能乡村振兴?文学又如何带动乡村振兴?怎样才能把文化发展与乡村振兴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蛙鸣鸟啼与竹林掩翠中,村民们畅所欲言,和作家们进行着思想的碰撞。

“我们的家成了别人的诗和远方”

就在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开幕前夕,11家新的清溪书屋相继开张。它们和清溪村去年打造的10家特色书屋一起,成为清溪村一道别样的风景。刚刚落成的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也让清溪村“文学之乡”的味道更加浓郁。

“清溪书屋就像一块磁铁,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村民卜雪斌是村里第一批经营清溪书屋的村民。他告诉记者,清溪书屋里经常会开展各类粉丝读书会,“他们会喝擂茶,尝小吃,到书屋周边体验农家乐,晚上会住在书香民宿,乡亲们都在村里不同的旅游工作岗位赚钱,过着开门闻花香,关门闻书香的好日子,一不小心家里竟成了别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我经历了清溪村的发展过程,见证了清溪村‘文学之乡’的建设和打造,‘文学乡村’给清溪村带来了文化,带来了精神,带来了效益。”今年74岁的邓仁佑曾任清溪村党支部书记26年,经历了周立波故居文化资源的开发全过程,更有感于清溪村的可喜变化。

今年3月刚刚卸任清溪村党总支书记的贺志昂则坦言,为了发展经济,清溪村也曾走过弯路。“村‘两委’通过到黑龙江元宝村、浙江余村、成都三圣花乡等地学习先进经验,才意识到保护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对于建设和美乡村至关重要。”贺志昂说,随后,清溪村坚持以生态修复、景点还原为基础,保护乡村特色,“从过去展示村中景到今天变成景中村,村民们真正尝到了生态发展甜头。通过反复阅读《山乡巨变》,我们从书中找到了黄金屋。”

在村民邓春生看来:“我们能有今天的好日子,那是享了共产党的福,沾了周立波的光,尝到了山乡巨变的甜头,铆足了乡村振兴的干劲!”

“我没有经历过立波先生笔下的山乡巨变,但我感受到了新山乡巨变,从清溪村被打造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山乡巨变第一村’,到现在的‘文学之乡’,村里被改造成清一色的青瓦、白墙、坡屋顶,还建起了很大的丰收广场。清溪剧院建成开放,对面就是成片的映山红,还时不时举办各种有意义的文化活动。”清溪媳妇鲁胜兰充满自豪地说。

“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如今,在清溪村,作家的美好愿景已经实现。

“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世世代代生在清溪、长在清溪,在山乡巨变中长大的卜雪斌,抓住机遇经营着清溪立波书屋,从去年8月1日开业到年底,仅图书就销售4000多册,营业额达20多万元。除此之外,“售卖传统特色小吃也有一笔不小的收入。”卜雪斌说,他今年又多了一个新身份,那就是兼职书屋讲解员。“戴着斗笠想当秀才,只能好好学习。人家补钙,我补文化。”

“文学赋能让人流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现金流。”清溪村党总支部书记蔡真介绍,去年景区游客突破百万人次。村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乡村民宿、特色土菜馆30余家,带动就业超过500人。尤其是21家书屋相继建成后,村民不仅能获得可观的房租收益,还能从书籍售卖中获得利润分成。不仅如此,村里还与上市公司合作,建成智慧农业小龙虾种繁基地2100亩,带动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2600人就业,人均年务工收入达4.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开启了加速度模式,预计今年实现村集体经济同比去年增收30万元。”蔡真说。

土生土长的邓春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是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受益者。“我从《山乡巨变》中找到了致富的新门路,去年下半年成立了生态家庭农场,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供不应求,按订单排队交付,经济效益很可观。”

村民周宾兴用“四多一少”这样总结清溪村的巨大变化:老百姓的存款多了,村里楼房别墅多了,小轿车多了,更重要的是,文化书社和读书的人多了,而过去吵架闹矛盾的不和谐现象却少了。

“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村民们在空闲时间坐在书屋看书,乡亲们都说,闲时看书富脑袋,旅游接待富口袋。我们一定要读好《山乡巨变》,传承好红色文化,讲好立波故事。”卜雪斌说。

“新生代的参与让清溪村越来越美”

“文学赋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参与到清溪村的文学之乡建设中来。”蔡真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经有60多位年轻人陆续返村创业,清溪的巨变也吸引了100多位新媒体达人通过线上平台讲述山乡巨变故事,带动清溪及周边农副产品销售额实现了翻倍式增长。清溪村委班子也大多都是80、90后,“清溪村的年轻人正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上,为家乡建设发挥自己的光和热。”蔡真说。

95后的盛赛男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教书。“从前的她贫穷落后,如今,从千亩国联小龙虾养殖场到栗山洲网红打卡地,再到清溪民宿,智慧农业的发展、旅游业的兴起,都为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越来越多的人在家乡的发展中寻得归属感。”让盛赛男觉得最有意义的是,村中有文学活动时还能参与其中,去见有故事的人,去追能执笔写思想的星,想想都觉得美好。她更希望,文学的公共服务能够更多地深入校园,让孩子们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熏陶,提升清溪村的文化竞争力。

“文学兴村,让年轻人有了伸展的空间,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返乡创业青年邓旭东说,作家“天团”们的到来,把村里一大群年轻人的创业氛围拉到了一个新高度。村里的年轻人常常聚在一起,探讨怎样把文化传承与清溪的特色资源结合起来,更好地带动清溪村的发展。

工作之余,邓旭东还通过短视频讲益阳文化、说立波故事,展示乡土生活的质朴的乡村生活以及文学给清溪村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文学的理解,从以前的‘粗略地读’变为‘抓住精髓’”。邓旭东说,如今,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就是我们的“精神灯塔”,21家书屋就是我们的“加油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艳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