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唱响新牧歌——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侧记

2023-07-18 22:26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张燕

窗外天气在变,眼前风景在变,恰如这片广袤的草原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

地处北纬46度的扎赉特旗是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通衢之地,是国内最具特色、最为典型的农牧结合示范区,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佳养牛带”“黄金玉米种植带”。

2022年5月,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获批全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县,成为全国15个试点之一。一年多的时间里,扎赉特旗按照“缺什么、建什么”原则,发挥草原畜牧转型升级资金引导作用,统筹整合各类资金,采取建设饲草料示范基地、现代草原生态牧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良种繁育体系等措施,促进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这里的万亩优质羊草已经成长得一眼望不到边,一间间育肥基地拔地而起,养殖场里智能系统随处可见,屠宰、加工、冷链运输等设施日趋完善。昔日“靠天养畜”正在转向“生态牧养”,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扎赉特旗一路引吭高歌,谱就草原牧歌新篇章。

播种良草,让牛羊吃得饱长得壮

对牧民来说,牛羊吃“饭”可是头等大事。扎赉特旗近日雨水丰沛,羊草长势喜人,郁郁葱葱地一直蔓延到天际。胡尔勒镇浩斯台嘎查党支部书记龚留喜站在绿油油的万亩羊草地里,脸上充满着喜悦与自豪。

“即使是这么大片的羊草,打理起来也很方便。”龚留喜说,这里全部采用数字化基站管理,有数字化无人灌溉系统和田间气象、病害预警、灌溉管家、高标建设等模块。我们还建设了教授科研技术服务站,能及时处理草种资源圃、草繁育技术人员相关培训、牧草全过程数据动态技术服务、草原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支撑等问题。

万亩羊草。

牛羊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培育优良的饲草不仅要天帮忙,还要人努力。如今,许多牧民的观念都有了转变,认识到了优质饲草的作用。

近年来,扎赉特旗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种植高产稳产羊草4万亩,青贮种植50万亩、苜蓿牧草种子扩繁基地5000亩,完成草原生态修复治理3.8万亩、草原鼠虫害防治41万亩,实施毒害草治理1.6万亩。以羊草种植和种源扩繁为重点,实施了优质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专项工程和防灾减灾饲草储运体系建设项目,建成人工饲草种植基地3.5万亩、全旗人工种草面积达到5.2万亩,种植青贮面积130万亩、产量377万吨,秸秆转化率到了70%以上,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

一片片饲草种植基地在这里建设得如火如荼,优良牧草比例逐步增加,牧草产量明显提高。龚留喜向记者介绍,通过人工种植高产饲草,缓解核心区畜牧业饲草及饲料需求压力,实现天然草地休养生息、自然修复,草原生态环境逐渐好转,草原植被覆盖率稳定在78%以上,家畜生产性能、舍饲育肥能力全面提升,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完善设施,给养殖插上智能化翅膀

在扎赉特旗,现代化养殖设施装备随处可见。胡尔勒镇沙巴尔图嘎查的村民白玉领介绍道:“前些年,大家陆续盖了标准化棚圈,降低了天气等自然因素对牲畜的影响,牛犊长得又快又壮。”

白玉领对家畜饲养方式的转变无疑是这里的人们对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缩影。农牧结合+舍饲养殖以实现草畜平衡的做法,已经逐渐在这里推广开来。

目前,扎赉特旗注重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棚舍4.7万处,饲草料库1.1万处,青贮窖6.8万处,布设冷配站点1130个,病死畜无害化处理设施1座,水电路和牧草收割加工设备配套完善。舍饲半舍饲养殖率达到99%以上,30%以上的牲畜越冬实现了暖棚化。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成规模化养殖场312个、家庭牧场815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40%;建成养殖合作社639个。积极构建各方面各环节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培育推广百顺“自繁自育、放母收犊”、沃金“投放母牛、保价回收”、王喜良“奶肉一体化”等模式,推动畜群品质和规模全面提升,带动农牧户增收致富。畜牧业养殖户达4万户,2022年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万元。

走进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只见健硕的肉牛整齐地站在牛舍里,有的咀嚼着饲草,有的舔舐着盐砖。据巴达尔胡镇镇长倪朝络蒙介绍,这座基地配套设施健全,储草棚、青贮窖、精料库、防疫室、储粪房、TMR机等机械设备一应俱全。除此之外,年处理粪污能力3.6万吨,可实现周边地区1万头牛粪污处理;草料储备能力8000吨,可为周边地区8万头牛提供10天饲草料应急供给。

巴达尔胡镇乌都岱嘎查肉牛集中繁育育肥基地。

繁育良种,促牲畜多生优生

“我们成功培育出了兴安多羔羊,这种羔羊生长发育快、泌乳性强、母性好、耐粗饲、适合舍饲。”内蒙古杜美牧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学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单只母羊13个月2产,每产平均3只羔羊,年产5.5只羔羊,平均每户饲养10只,就可实现年增收2万元左右。

多羔羊的成功培育给全旗的羔羊饲养带来了活力。预计2025年,全旗基础母羊存栏可达150万只,其中多羔羊基础母羊达到50万只,肉羊出栏可达200万只以上。肉羊产业基本实现由传统养殖向舍饲多羔羊养殖的模式转变,草原畜牧业草畜协调均衡发展,草原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

舍饲多羔羊。

“我们这里肉牛优良品种空白已经成为历史了。”扎赉特旗华昇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韩毕力格说,作为试点重点项目,扎赉特旗蒙特牛繁育中心引进西门塔尔育成母牛551头,项目稳定运营后,可实现年供种能力520头,提供优质胚胎5000枚,直接带动育种点50处,间接带动肉牛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及农牧民4000余户。该基地的经营主体——扎赉特旗华昇农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也推出了“代养分红”模式,根据养殖户意愿,基地为其代养基础母牛,每年向养殖户支付分红资金,农投公司利用代养的基础母牛进行扩繁、盈利,这么做既有利于保证繁育牛只来源,也给牧民吃了一剂“定心丸”。扎赉特旗坚持常年冷配、常年清群,全面推广冻精配种技术,以改良站点优化及示范村建设项目为带动,培育打造了市级良种繁育中心2处,旗级良种繁育中心5处,肉牛改良示范镇4个、示范村28个、示范家庭牧场50个,完成牛冷配28.9万头、改良率达到95%以上。

融合三产,鼓起牧民的腰包

牲畜要实现富民增收,自然离不开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

来到天牧臻肉业有限公司,煎米肠的香气便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记者忍不住尝了一口。肥瘦适宜的牛肉与兴安盟清香的大米组成了奇特、浓香的组合,分外迎合大众的味蕾。

如此好吃的肉肠,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又是否卫生健康?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参观了牛羊屠宰线与分割线。透过玻璃窗,只见生产线上的员工们穿戴全套防护服,牛羊通过流水线,被机器分割成了新鲜的肉块。“每块肉的包装上有产品溯源二维码,顾客拿手机一扫,便可以知道这块肉的食品安全情况,还会显示监管部门给这块肉的评分。”天牧臻肉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福说着拿起一块羊胸肉,微信一扫,生产企业、检疫员、检疫日期、动物耳号、评估成绩等情况便呈现在眼前。

扫二维码能溯源的牛羊肉。

健康、好吃的好产品要创收,也要带动牧民致富。据袁福介绍,天牧臻肉业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搭建肉牛产业生态链条,带动牧民养殖技术稳步提升,从事订单肉牛生产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订单肉羊生产户均增收100元以上,新增间接、直接就业岗位1500个。同时,企业直接带动全旗20万亩农业种植、20万头牛、25万只羊养殖产业升级发展。

在农畜产品冷链流通方面,扎赉特旗也下足了功夫。依托鲁北工业园区,利用物流节点集聚功能,培育壮大肉牛屠宰加工企业,提高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已建成邦杰食品20万头、罕山肉业3万头、玛拉沁艾力9000头屠宰加工生产线,正在持续释放产能,预计全年屠宰加工肉牛0.7万头。加强肉牛骨血、脏器等副产品开发,推动产业向生物制药行业延伸。扎赉特旗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正在建设,通过建设冷冻库、变温库等冷链物流设施,补充农畜产品冷链流通的“最先一公里”的产地冷链设施。项目投入使用后,冷链设施容量将达到 16 万吨,与冷链相关农畜产品年周转量可达 30万吨,加工产值预计达到 10亿元。实现农畜产品交易规模达到3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纳税超过3亿元。新增直接就业人员300人,间接就业700人。

广袤无垠的草原正以飞快的速度迈向现代化,又不做一朵盲目的浪花、一头扎进经济高速飞奔的河流,而是不停探索良性发展的路径,选择了细水长流,取之于斯,爱之于斯,让草原牧民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也记得住草原文明的乡愁。

正如歌中唱道,“扎赉特,扎赉特,草原上的明珠。扎赉特,扎赉特,让我们共同见证。美丽富饶的扎赉特,是我心中难忘的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周阳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