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5.5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1.85亿亩。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的盐碱地属于滨海盐碱地,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利用难度最大的三角洲型盐碱地之一,其面积达到43.97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83.75%,是探索盐碱地治理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路径的天然本底试验场。
来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展台上陈列的产自盐碱地的玉米、土豆、高粱、大豆、燕麦、藜麦、花生、无籽葡萄等优质的农产品,此外,培育室内耐盐碱的甜高粱幼苗、大豆幼苗、燕麦幼苗等作物正蓬勃生长。
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介绍:“去年底,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由中国农科院等单位联合国内18家盐碱地科研院校企业等优势单位共建,建设盐碱地生物资源与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1个专业研发平台,聚焦盐碱地生物育种、盐碱地产能提升和盐碱地生态化利用三大关键领域,着力解决耐盐碱作物生物育种应用技术滞后、盐碱地改土节水生态保护和产能提升技术缺乏、盐碱地生态化利用解决方案不足等重大问题。”这里的试验理念早已由治理盐碱地适用作物转变为培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大家一般认为盐碱地不适合种花生,但是这些年通过品种筛选和配套技术,我们选育的‘花育60’品种去年在中度盐碱地上产量达到了618.94公斤,实现了花生在盐碱地上的高产。下一步我们要做的是成果的转化应用,努力把专家试验田里的产量变成老百姓大田里的实际产量。”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助理、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介绍。
目前,这里已搜集保存耐盐植物种质资源1.8万份,选育苜蓿、燕麦、小黑麦、甜高粱、藜麦等新品种(系)37个,示范推广9.2万亩,亩增效益15-20%。
2022年,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院副院长黄金光的科研团队入驻黄三角农高区,重点研究推广向日葵种植。“实验室内育种,试验田里示范推广。对于老百姓来说,种植食葵和油葵相较于种植小麦,带来的经济效益更高。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仅是为乡村振兴做应有的贡献。”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