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鹿邑:为种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3-08-04 16:15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袁雅茹

“今年麦收前夕,全省多地出现持续阴雨天气,很多小麦出现萌动和穗发芽的情况,但我们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冠麦1号’很少出现穗发芽现象,其展现的矮秆、穗大、分蘖率高、产量高、品质好,获得广大种植户的一致好评。”近日,在位于河南省鹿邑县涡北镇一处农田里,正在这里查看农作物长势的河南华冠种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西臣兴奋地说。

鹿邑县地处黄淮海平原腹地,全县124万亩耕地,种植小麦达113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19.7亿斤,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也是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8.1万亩,其中7.5万亩高效灌溉示范区建设成为全省样板工程,流转土地50余万亩,为当地种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支撑。

早在17年前,李西臣就开始在鹿邑县从事种子销售工作,但当时由于没有自己的种业品牌,小麦种子销售量也徘徊不前,这让他深刻体会到小麦品种的重要性。穷则思变,2008年,他成立了河南华冠种业有限公司,旨在打造一家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种业创新型企业,并开始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长期保持合作关系,创建高效育种体系。

从校企合作育种到成立科研团队实现自主研发,通过多年的努力,华冠种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先后培育出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小麦品种2个、省审小麦品种4个。其中“百农207”种植面积曾连续3年位居全省首位,种植面积1600多万亩,荣获“201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9年至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

为加快科研进程、提高育种水平,华冠种业牵头组织了河南省豫农源小麦品种试验联合体,建成“河南省鹿邑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联合攻关,建立“中原学者工作站”“河南省小麦高产抗逆遗传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以科研创新提升育种水平,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

育种试验基地的建设,对小麦品种培育至关重要。李西臣牵头先后流转前李原种场1200亩土地用于小麦育种和新品种试验示范,配备完善的田间和室内试验设施,建立以常规育种技术与抗病、耐逆等多种表型精准鉴定、室内加代、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相结合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育多种高产稳产多抗优质新品种。

为从源头把好种子质量关,华冠种业在各地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0万余亩。在自繁自销、多品牌、多渠道的经营基础上,借力发展,采取联繁联销、区域授权和区域买断等推广模式,持续提高种子推广率。采取“公司+农民、合作社”的订单模式,比小麦市场价加价20%回收,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22年,华冠种业销售小麦种子1.67亿公斤,其中自主销售7200万公斤,授权销售9500万公斤,销售收入达3.74亿元。

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种地也成了一门“技术活”。为此,华冠种业研究制定精准的品种配套生产技术,紧紧对接种粮大户、农户所需,加强技术服务,做好技术培训和指导。在小麦种子繁育田管理关键时期,根据苗情、墒情、病虫情,及时提出分类管理意见。技术人员经常深入小麦生产一线,对推广品种进行跟踪服务和技术指导,面对面帮助种植户解决实际问题,全力打通“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小麦新品种推广最后一道坎”,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让农户会种粮、种好粮。

如今,华冠种业年均推广小麦新品种1100多万亩,先后被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河南省专精特新企业、河南省诚信种子企业等。而李西臣通过多年深耕小麦育种领域,也被聘为第九届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小麦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种子协会副会长等职务。“再用3至5年时间,华冠种业力争进入国家农作物阵型企业名单,带领种业产业化发展,为助力群众增产增收,带动群众共同富裕,为实现鹿邑建成农业强县作出积极贡献。”李西臣说着信心满满。

“目前,鹿邑县以华冠种业为龙头,建立新品种培育研发平台,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和小麦种质创新,持续推进100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工程,发展优质小麦35万亩,优质高粱1万亩。”鹿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东振介绍,鹿邑将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让“中国碗”盛上更多“鹿邑粮”。

作者:张一婕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