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黑龙江省牡海城际观光带。秋风轻拂,稻香阵阵。这是一条长达14.2公里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在这条旅游线上点缀着一颗耀眼明珠: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安区朝鲜民族村——中兴村。
中兴一角。
8月30日下午,由中宣部部署开展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牡丹江。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和省级媒体的四十余名记者,实地走访牡丹江市西安区中兴村进行调研采访。近年来,牡丹江市西安区依托中兴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锚定打造中国最美乡村目标,以朝鲜族文化与乡村民俗深度融合为路径,加快实施“环境提升、旅游带动、产业富民”三项举措,坚持村企合作、项目融合、一体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规划建设“一区四园”即峰悦汽车营地区、民俗风情园、冰雪游乐园、民宿康养产业园、绿稻公园,走出了“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新路子,“空壳村”破茧成蝶,逆袭成了“旅游村”。村内年接待游客150余万人,已然成为“微度假”新地标。先后获得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田园变公园,农村变景区,中兴村“双富工程”成效显著,村集体收入从20年的10余万元,到22年360万元“井喷式”增长,实现年人均纯收入3.5万元。
过去的中兴村是典型的朝鲜族“空壳村”,90%的村民长期在外打工,村两委班子实施“引凤筑巢”工程,广泛联系在外经商创业的本村村民,鼓励他们反哺家乡、带动致富。2014年,在京发展多年的村民韩春山决定投资2000万元建设家乡,成为了中兴旅游的“开拓者”和返乡创业“第一人”,打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兴民俗风情园,在他的带动下,43名村民返乡创业,创出聚集人流特色招牌,这个一穷二白“朝鲜屯”,如今走上了“旅游路”,吃上了“旅游饭”,发了“旅游财”。
西安区委、区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通过集体林地发包、向上争取项目、企业投资帮建,完成中兴整村3.2万平方米,320栋的韩式建筑改造,11公里村街路面硬化和景观的绿化、美化、亮化。投资316万元新建4500平方米的民俗休闲广场,路灯、指示牌、街景小品、墙面统一融入民族元素。如今的中兴村,一栋栋白墙青瓦房,一座座农家小院,到处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在西安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提档升级打造包含民间收藏展示馆、年画馆、3D体验馆在内的“中兴小微展馆群”。绘制巨幅稻田画,打造稻田观光栈道、观景亭,红、蓝相间小火车在稻田内徜徉,与民宿美景遥相呼应,绘出稻田里的浪漫。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入股的形式与省交投公司合作,投资1亿元打造峰悦中兴汽车营地,为全省推广“集体土地入市”打造样板。
美丽如画的中兴村。
依托“冰天雪地”的自然资源,探索“乡村四季旅游”,中兴村走出“文化+农业+产业”的品质化发展之路。36个村居变“民宿”,引进俄嘉购、韩人佳品、稻香酒吧等娱乐购物产业。打造中兴滑雪场、冰雪欢乐谷、星河露营、朝鲜族服饰体验馆、智慧农业精品采摘、卡丁车场等体验式项目。引入峰悦汽车营地微度假小镇、雪堡、稻草主题公园等游览式特色项目。日光汤饭、顺吉韩餐、美食一条街等特色餐饮为游客们提供民族风味小吃。兼备颜值内涵风味,涵盖“美食、文创、特产”的“中兴礼”,也让游客把文化带回家。金禾米业、北纯农产品等龙头企业通过创意设计提升产品附加值,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辐射牡海城际路乡村振兴产业带发展,带动500余人就业。现如今,中兴村“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功能要素持续丰富,在实现乡村旅游“四季无淡季”上迈出了新步伐。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岳海兴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