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省的起步之年。
从开局来看,率先建成农业强县,“首选”哪个县?
笔者认为,最有希望、最有可能的答案是: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
为什么“首选”临颍?
9月1日,在临颍县委书记李俊伟主持下,专家在临颍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在乡村全面振兴中率先建成农业强县 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现代化县域示范》的专题报告,试图回答这个问题,近700人聆听了报告。
李俊伟总结报告时说:要坚持“五个示范”固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县域示范、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县域示范、推动县域经济呈高原的县域示范、践行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的县域示范、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的县域示范,在推进现代化临颍实践中固成果、增优势,谱写临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农业荣誉硕果累累
8月29日,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2023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示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河南临颍县上榜!
这是临颍领到的又一项国家级农业示范重任,这不仅是对临颍,也是对漯河乡村振兴成果的一次检阅和肯定,为临颍、漯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临颍先后收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农业荣誉:全国首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县、中国数字辣椒第一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数字乡村示范县、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河南首批乡村建设示范县等等。
一系列全国、全省农业领域重大活动,在临颍举行,全国农业春季生产现场会、全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现场会、全国农业全产业链现场观摩会、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等等;
一系列全国示范、全省率先的农业模式,由临颍探索成型,“三链同构、农食融合”、“麦椒套作”、“5G+智慧农业”、“五个打通”等等,为全省、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临颍模式。
五个示范
为什么“首选”临颍?
首先,是因为在新发展格局中,临颍位置特殊、角色关键。
笔者总结为五个示范。
第一个示范: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县域示范。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漯河调研时,对临颍麦椒套种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并指出要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确保粮食总产量的同时,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种植品种、种植结构,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说明河南省委对临颍县辣椒套种、以及围绕辣椒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发展模式的认可。
在笔者看来,某种程度上,临颍是河南县域建设农业强县的“样本”。
今年是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开局之年,临颍在“三农”工作中,模式新、方法实、效果好,可以说,临颍就是河南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县域示范。
第二个示范: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发展的县域示范。
楼阳生在漯河调研时,点题漯河:努力在郑州都市圈建设中乘势而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笔者认为,临颍就是漯河融入郑州都市圈的“桥头堡”,甚至对于整个郑州都市圈发展来说,临颍应该成为郑漯食品产业带龙头。
第三个示范: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县域示范。
临颍这两年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很好,多项工作位居全市、全省第一方阵。全省第九期“三个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活动刚刚结束,根据统计,临颍县在前八期落地项目数量排名全省县域前10。
加上本身临颍就是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全省县域20强、全省县域工业30强,农业农村领域各项荣誉接近全满贯,县域底子也好。
临颍,有充分的理由,也有充分的实力,成为河南省委点题的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的县域示范、标杆。
第四个示范:践行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的县域示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实施“十大战略”,其中优势再造、数字化转型、换道领跑等多项战略剑指产业升级,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通篇串联起来,为产业发展谋新篇、铺新路、开新局,推进河南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不断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河南实践的产业支撑。
这方面,临颍是践行优势再造、换道领跑战略的县域示范。
临颍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突出主攻新能源、高端装备、休闲食品三大主导产业,以壮大“链条”、强化招商、优化布局为抓手,深入推进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在紧缺和薄弱环节,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一方面,不断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进新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加速抢占未来食品产业新赛道,培育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新动力源;另一方面,不断深入“强链、补链、延链、造链”,加快食品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农食融合、文旅文创结合,不断推动休闲食品产业优势再造。
第五个示范:全省优化营商环境的县域示范。
河南省十一次党代会以来,从项目建设出发,以要素思维为关键,河南对营商环境进行全面重塑,站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宏观视角,来补齐、补足、提升产业生态中的关键要素,包括土地、营商环境、规划、审批、用人、机制等等。
笔者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临颍县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开拓进取敢为善为的精神状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更大力度加强知识学习、提升科技素养、培养国际视野,让懂经济、懂创新成为标配,让懂企业、懂企业家成为本能,为所有市场主体提供“如鱼得水”的最佳营商环境,让各类企业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
这种干部能力作风,以及对于企业、产业的理解、重视和支持,是全省县域的示范和标杆。
为什么是临颍?
临颍不仅仅是河南县域建设农业强县的“样本”,还是河南乃至中西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为什么这么说?
这得从国家对现代化河南的定位说起。这个定位,最基础的,就是保障粮食安全、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在这个定位基础上,河南来谋划现代产业体系等工作。
这种定位,从今年开局看得非常明显:
现代化河南,开局拼什么?笔者总结,有两拼:
一拼三农,河南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新征程,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农业强省建设之路;
今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这道新考题,起笔答卷,而其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正是: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粮食,是河南的优势、王牌,也是河南的责任与担当。中央出题,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的河南必须率先“答卷”。
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开局”如何布局、落子?
2023年全国两会,河南用行动表明了开局的关键:农业!农业!还是农业!
书记提议、省长恳请,全团建议!
两会前后,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上阵,先后为河南“三农”奔走建言,河南代表团顶格聚焦、顶格推动、顶格发力一件事:全力“拼”三农!
二拼“产业”,河南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加快构建“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先进制造业体系。
这点,可以从省委、省政府持续举行“三个一批”活动中,得到证明。
在首期“三个一批”活动上,楼阳生表示:“如果没有强大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先进产业的支撑,没有四梁八柱,河南这座经济大厦就立不起来,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就没有地位。”
这段话,给出了现代化河南的关键支撑:在产业、在项目。
这是因为,现代化河南面临着长期的短板和难题: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较重,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
可以说,以“三个一批”为抓手,持续“拼”产业,成为补齐现代化河南短板,开启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
而临颍以食品产业为抓手,“三农”+“制造业”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提质,恰好把现代化河南开局两项重大导向完美结合起来。
在笔者看来,临颍是最能代表河南,乃至中西部地区县域发展路径的县域,“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发展路径,同时能够兼顾一二三产,从农业、产业两端,解决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撑难题。
以农业强县建设为切入,临颍通过坚持不懈深化“三链同构、农食融合”,走出了一条“农食融合”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建设农业强省做出“临颍探索”。
临颍探索
从全省来看,“临颍探索”做出了哪些非常关键的突破和示范?
第一,“临颍探索”回答了乡村产业如何振兴的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但产业振兴,是体系化、生态化、全流程的振兴,是需要站在县域整体高度来谋篇布局推动的。
这方面,临颍给出了乡村产业振兴的解决方案:
“轮作套种”高效生产模式、“链园一体”产业发展模式、“三化配套”降本增效模式和“三方分享”利益联结模式,四大模式链接、融合起来。
在全国考察的时候,很多县域解决乡村产业振兴,都是单点突破、局部突破,缺乏临颍这种县域一体谋划、一体破题的解决方案,这是临颍对于全国县域做出的重要探索和贡献。
第二,“临颍探索”回答了农业产业如何全产业链发展的问题。
“麦”是河南农业、粮食的标志,也是河南农耕文明最直观的体验。
可以说,谁破解了小麦全产业链发展的难题,谁就为河南乃至全国粮食解决了最关键的难题。
临颍破解了这道难题,把小麦产业打造成为“中国粮仓”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标杆。
这方面,临颍以优质小麦(套作辣椒)为主导产业,以“链主引领、企业集群,模式创新、农民受益,产城融合、链园一体”为发展思路,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汇聚资源要素、推进集聚发展、完善利益联结,加快建设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完善临颍特色麦椒套作生产体系,创新合作机制模式,打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入园的通道,促进生产、加工、物流、品牌、营销等相互融合,培育“中国休闲食品之都”的强大经营体系,打造全国小麦、辣椒全产业链发展标杆,将产业园建设成为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城乡加快融合的动力源。
可以说,“临颍探索”为河南农业产业如何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了一套解法。
第三,“临颍探索”回答了市场化机制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形式日益丰富,所带来的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然而,农村集体经营收益仍然不高、集体经济组织负担仍然较重,亟待从经营层面加以突破、建立更加有效的经营方式。
而过往一些高标准农田项目,在规模化运营中,没有统筹考虑到村集体和农户利益,这也进一步影响了高标准农田后期管护。
临颍提出了以红色经济带破解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投融建运管”一体化建设的解法。
具体来说,临颍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整合优化沿线乡镇土地资源,明晰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职责和定位,通过大地块、大面积、大整合,破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瓶颈问题,创新建设管理模式,稳步提升农田综合生产能力,打造以集体经济发展为主的实践探索。
临颍县“红色经济带”涵盖8个乡镇在内的60个行政村,实际耕地面积6.5万亩,采取成立以国有平台公司为重点,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合作社为纽带,辐射“建、种、管、收、加、储、销、服”全产业链的国家产业园优质小麦产业联合体,形成“财政投入、资本参与、银行贷款、经营收益、稳定还款”的闭环式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运作模式。
笔者认为,临颍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面积、改善市场供应,还依托核心企业搭建服务上下游链条企业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推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形式由单环节服务向多环节、全流程发展和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壮大了村集体,增加了农户收益。
同时,该条红色经济带还覆盖了从原料生产到农产品加工、流通、乡村旅游等各产业,有利于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进一步加快临颍县走向农业强县的步伐。
作者: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三农学者 杨建国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