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糯米大产业。9月14日,由蚌埠市人民政府、淮南市人民政府、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共同主办的沿淮糯稻产业集群建设大会在蚌埠市举办。专家学者、农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及沿淮糯稻主产区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共计300余人齐聚蚌埠。此次会议主题为“建设糯稻产业集群,做强高端糯米食品”。安徽省副省长张曙光为“沿淮糯稻产业集群联盟”揭牌,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潘鑫为“白莲坡贡米”“店集贡米”地理标志农产品授牌。
蚌埠市市长马军致辞称,沿淮区域向来是鱼米之乡,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糯稻产业优势明显。近年来,蚌埠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全力发展糯稻等高端绿色食品产业,糯稻年产量50余万吨、年加工能力40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糯稻生产加工集散地。4月,获批建设国家级沿淮糯稻产业集群,8月,组建市乡村振兴投资集团,正在组建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等3只基金,到2027年全市糯稻产业集群产值将达400亿元。将以本次大会为契机,以铁锤砸铁钉的严实作风,落实好安徽省委、省政府关于高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部署,积极参与产业联盟建设,全力抓好合作协议落地,重点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农业托管能力、精深加工体系、专用仓储设施、产业数字赋能、品质品牌等六大提升工程建设,让“小糯米”变成大产业,助力沿淮地区打造全国糯稻产业示范区。
小麦、玉米、水稻是我国的三大主粮品种。而糯稻作为水稻作物的独特品系,以支链淀粉为主,富含蛋白质和脂肪,营养价值较高。和主粮品种相比,在农产品加工方面,糯稻优势明显,市场需求广泛,是生产粘性米制食品,如粽子、八宝粥、各式甜品和酿造甜米酒、黄酒、白酒的主要原料或重要原料。怀远地处北亚热带至暖温带的过渡带,兼有南北方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农业气候区,糯稻种植区域主要分布于水资源丰富的唐集、白莲坡、常坟、万福、兰桥等南部乡镇,以及古城、淝南等沿淝河流域。品种以晚熟型粳糯为主,生产周期长,品质优良。
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糯稻产品开始走俏,加上糯稻亩收益是籼稻1.3至1.5倍,糯稻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发展快速兴起,粳糯达到99%以上的纯度,超过国标4个百分点,怀远县逐步形成了全国闻名的优质糯米生产基地。糯稻是怀远优势产业,拥有“中国糯稻种植第一县”的美誉。围绕糯稻产业,该县种植糯稻、买卖糯稻、加工糯稻,影响全国糯稻行情变化。2022年,怀远糯稻种植面积已达9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集聚了兄弟食品、香飘飘食品、百姓粮油等一批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为引领的糯米加工产业集群,拥有糯米加工企业100多家,年加工能力400万吨以上。成为“五粮液”“三全”“思念”“科迪”“娃哈哈”等国内知名企业的生产原料,全产业链条发展态势明显。
今年4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办公厅公布了全国2023年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名单40个,其中,蚌埠市、淮南市联合申报的“安徽沿淮糯稻产业集群”位列其中,并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资金2亿元。沿淮糯稻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区域,糯稻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及机械化程度高,糯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155.50万亩左右,占安徽省糯稻种植总面积的29.83%。建设区域内50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基地有33个,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1%。在糯稻产业链上,龙头企业是关键一环。集群建设区域内拥有各类型糯稻加工企业314家,综合加工能力500万吨以上,占全省加工能力的43.61%。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把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把分工专业化与交易便利性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高效的生产组织方式,是推动县域经济进入高层次增长的新型发动机。
当天会议上,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等单位的学者围绕糯稻育种、产业加等主题分别作报告,科研院所的专家们还围绕糯稻食品深加工及预制菜产业开展研讨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