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小池子”变“大格田”实现——
面积产量收入“三增长”“看这大稻穗,粒粒饱满。”抓起一把稻穗,黑龙江省鸡西虎林市阿北乡新路村建恒家庭农场场长郭建恒满脸喜悦。放眼望去,郭建恒种植的3000亩水稻,稻浪滚滚,几台收割机正在地里收割水稻。又是一年秋收季,黑龙江省鸡西市处处呈现出一片丰收景象。
今年,鸡西市的秋收与以往有些变化。
走进郭建恒的稻田地,你会发现这块地和平常的稻田地不同之处:零碎的小池埂子不见了。
“以前都是小池子,3000多亩地,修了2000多个池子,不利于大机械的使用,种植效率低。”郭建恒说。
“鸡西市市属池田相对零散、碎片化,有的水田池子才一分地,对农业节水、节地、灌溉水利用率和作物生长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也给水稻田间管理、机械装备作业效率提升造成极大的不便。”鸡西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盖凤程说。
找到了病灶所在,如何根治?
鸡西市制定了《鸡西市水稻田小池改大池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林成行、道顺畅”的规划设计要求,统筹规划、因地施策、专班推进、协同联动,推动了池改组织实施。
“经过格田改造,我这3000亩水田也就260多个池子就够用了,最大的一个池子达到120亩,最小的也有10多亩地。你看现在,我这收割机在稻田地里随便开,无论是春季插秧还是秋季收割,效率都提高了不少。”郭建恒说。
“格田改造工程主要对低洼地以及格田较小地块进行改造升级,使低产田升级为高产田,将‘小池子’变为每个格田10亩以上的‘大格田’,达到‘田成方、埂成线、旱可灌、涝能排’的标准。”鸡西市农业综合技术中心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李玉敏说。
格田改造后,减少池埂、水渠占地,种植面积也就增加了。郭建恒这3000亩水稻经过改造后,可利用面积增加了150亩。
从2020年秋天开始,鸡西市率先在黑龙江省实施了水田池改(现称格田改造)工作。把干、支、斗、农、毛各级渠系节水灌溉与排水系统、机耕道、防护林等建设和田间扩池改造工程相结合、相配套,整体规划,同步实施,做到田、渠、路、道同规划、同设计、同施工、同配套。在3年的干旱无雨及连雨内涝的自然灾害面前展现了独特优势,旱能灌、涝能排,排灌自如。在今年抗击台风“杜苏芮”和“卡努”中,体现出良好的抗灾能力。
格田改造后,同样一块地,可利用面积增加了,产量也随之增加。
城子河区阿之麦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共有420亩水田参与了格田改造,由原来的160个小池子改成了90个大池子,池田面积增加了1公顷多。
“按每亩地增产50斤来算,我这420亩可增产21000斤水稻。”合作社负责人介绍。
为了鼓励种植户参与格田改造,鸡西市政府对于参与格田改造的种植户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地处平原区的虎林市、密山市,土地自然条件好,改造单池5亩以上的每亩补贴150元至200元,鸡东县和市郊区地处山区、半山区的,每亩补贴240元,极大地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
今年,鸡西市已经完成改造的100万亩水田,经鸡西农业部门测算,增加种植面积近3万亩,节省灌溉水15%,节肥、节药20%,农机成本减少12%,水稻亩产量增加10%。
“经科学测算,每100亩小池水田通过池改后可增加面积3亩以上。鸡西市市属水田面积近300万亩,如果完成应改尽改后,将增加水田面积8万亩,产量可增加3亿斤。通过实施水田格田化改造,实现了面积、产量和收入‘三个增长’。”鸡西市副市长郭显文介绍。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伟林 岳海兴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