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末,天津市北辰区青光村曾被誉为“华北养鸡第一村”,成为天津市级重要副食品基地。90年代末,青光村迎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浪潮,果断转型,改制乡镇企业,在原有集体厂房的基础上建设青光工业园。2019年,村集体成立青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完成股份改革,2020年,青光村再次打造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在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变奏中,依旧高速发展。
全村2900余户村民,村集体每年总收入将近1亿元,成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个远近闻名的“亿元村”为何一路“长红”?步步顺境背后,是村民齐心致富的干劲儿,也是青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动村民与时俱进、敢于创新、踔厉奋发共赴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躬行实践。
创新服务驱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青光村的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一切都是崭新而富裕现代化气息的。园区内低容积率的格局,高覆盖率的绿化,让人不由得想到“开发区”的称谓。但这却是一个村集体打造的科技园区。
青光村的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
青光村的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
回忆起园区创业之初,青光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晓东感慨良深:“2009年,北辰开发区医药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征用村内2000余亩土地。当时,我村没有将征地补偿款简单分配至个人。其他村也有很多分补偿款的先例。但我们想只有让‘鸡蛋’变成‘会下蛋的母鸡’才能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在征得村民同意后,村里用补偿款打造了新的集体经济项目科技产业园。
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项目,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建有29栋复式标准厂房,该项目2021年开始招商运营,目前,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早已成为村里一项不小的经济来源,待企业驻满后每年也会有3000余万元的租金收入。
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项目中举办专场招聘会。
企业的蜂拥而至,初因园区的好位置、“高颜值”,但让园区持续发展的更是这里“农民企服”团队的“红色初心”与质朴服务。园区切实关注企业需求。2022年在青光镇党委的帮助指导下,本着“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需,企业的困难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的原则,园区的“红色驿站”应运而生。“红色驿站”为企业提供免费共享空间,由村民党员为主体的“红色企服”队伍主动问询企业急需解决问题,持续发挥“党建+企服”作用,努力打造资源利用最大化、企业服务精准化、党建活动多彩化的现代园区服务体系。小到企业的外来务工子女入学,大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银企对接、人员招聘、安全生产的预案、演练等实际问题;“红色企服”队伍始终把企业的真实需求放在第一位,不仅为企业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为加快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新的谷川高科青光产业园外,青光村早在近十年前就开始对青光工业园进行提升改造。目前,总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青光工业园区,年租金收入5000余万元,成为青光村“长线”收入来源。
“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王晓东自豪地介绍,自2019年实施股份制改革后,青光村的股民每年都有股份分红,村里老年人每月也能拿到退休金。为了防止因病返贫,村股份合作社还制定了医疗二次报销制度。2022年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受分红共2054万余元;老年人养老金及两节补助发放2867万余元;独生子女父母补助金54万余元;教育补助金9万余元。
这一组组“金数据”,就是青光村的一份份“暖心答卷”,托起青光百姓的幸福生活。
绿色经济激活乡村集体发展新引擎
青光村集体追求幸福的脚步从不停歇。2020年底,村集体里启动农文旅概念,制定了以精品设施农业发展为基础,综合开发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探索形成“三产”融合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3300亩青盛河畔农庄项目。
青盛河畔农庄项目中开展冬捕节头鱼被称重拍卖。
青盛河畔农庄项目中的设施农业。
“我们要发展绿色经济,要让青光望得见林,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王晓东深知美景还需产业托,他带领村“两委”不断发展设施农业建设。村“两委”用暂时保留老棚、“棚中棚”的方式快速对设施农业进行提升,待收成过后、老棚到期拆除“内棚”。“18米半的钢骨架温室,1000亩可以出600亩可耕地温室”。青光村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二代节能温室、阳光温室及钢骨架温室大棚等多种设施农业,让村内基地菜丰果甜。
整体的青盛河畔农庄分为三期建设,一期是沿河观光带的打造和道路建设,打造莲花池、假山、垂钓池、音乐喷泉等设施,目前已初具规模。二期是以农业为依托的农业文化园、奇蔬异果园、精品种植区、精品果园区、农作物加工区五个功能区。徜徉在沿河景观带的广场上,享受着徐徐秋风,令人倍感舒适惬意。“依托农文旅项目,我们在这儿开展了丰富的活动,开镰节、插秧节、挖红薯、种香瓜等,今年五一举办首届‘槐花节’吸引了市区游客七八万人。”青光村党委副书记张建景高兴地介绍道,“三期以完善配套设施和打造休闲林地体验区、时尚田园景观区和渔夫客栈三个休闲功能区为主要内容,最终将打造成为现代都市农业产业示范园”。目前村里已与26所中小学签约,成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
“青盛河畔农文旅项目带动了本村400余人就业,我们还制定了‘金种子计划’吸引返乡大学生就业创业。”张建景对青盛河畔农文旅项目带给村集体里的变化无比欣慰。“我身后是我们今年‘丰收节’主打项目,钓稻田蟹,游客一方面可以走进稻田参观水稻生长,可以坐在河边钓稻田蟹,还可以品尝到我们自产的稻米和螃蟹。”说到自己的稻蟹混养项目,返乡大学生于航很是自豪。两年的稻蟹混养经历,让他脸上没有了刚毕业时的迷茫,但坚毅的目光也仍透着清澈和质朴。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青光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里,像于航这样返乡创业的优秀大学生不在少数。
曾经的规划“蓝图”逐渐变成眼前的一幅幅实景。如今,青光村集体道路平坦整洁,河水清澈明净;田间作物长势喜人,产业发展如日中天;老有所养,少有所期,是亿元村更是充满希望的幸福村。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