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为何首选漯河?

2023-10-23 22:30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杜娟

10月19日,河南省漯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了一场特殊的集中学习研讨。

漯河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主题教育第二次集中学习研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围绕践行“大食物观”作研讨交流,并且给出了漯河践行“大食物观”的系统解法和方案。

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示范区为何首选漯河?漯河做对了什么?

特殊节点的特殊学习!

特殊时间。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同时所在周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主题正是“践行大食物观,保障粮食安全”。2023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就设在漯河,这也代表了从国家、省级层面,对漯河践行“大食物观”成绩的认可。

特殊主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围绕践行“大食物观”作研讨交流。笔者应邀出席,并围绕践行“大食物观”的主题,作《打造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示范区 建设漯河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市域样板》专题辅导报告。

特殊学习。本次研讨,漯河市委书记秦保强主持并讲话。李思杰等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参加。河南省委第十一巡回督导组组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谷建全,省委第十一巡回督导组副组长、省委信访局副厅级专职信访督查专员郭华丽及相关成员到会指导。

“漯河方案”

争当践行”大食物观”领跑者,漯河如何行动?本场研讨会系统给出了“漯河方案”。

秦保强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重要论述,是粮食安全观念的战略性转变和历史性演进,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各级各部门要深刻理解“大食物观”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持续推动落地见效、造福人民。

要着力“保”,严守耕地红线保粮田,加强技术攻关保种子,提高种植质量保产能,坚决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

要深耕“大”,树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大农业观,打造“粮经饲”、“种养加”、农林牧渔协调发展的大食物生产体系;

要拓展“多”,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壮大食品产业筋骨,推动“粮食”向“食品”转变、“食品”向“美食”转变;

要满足“需”,提供更有营养、更加健康、更加均衡的食物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要抢占“先”,超常规、大力度、敢领先推进食品创新,引领食品产业发展,牢牢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秦保强表示,要解放思想、提升认识,深刻理解争当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是牢记嘱托、奋勇争先的具体行动,是现代化“三城”联动、系统集成的重要抓手,是再造优势、赢得胜势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重点发力、加快突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漯河实践注入强劲动能。

一要扛牢粮食安全责任。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力推广高效种植模式,琢磨透推进好“土特产”,把提升粮食产能这个首要任务落到田间地头,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增色、农民增收。

二要深化“三链同构”。产业链要延伸,提高农产品与食品产业的适配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一起抓,以“三个五百亿”项目为支撑,持续推进“六个打通”“六路并进”,完善食品产业生态。

价值链要增值,做强精深加工,努力“吃干榨净”,实施“三品”战略,打响食品品牌、强化食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供应链要安全,功夫下在“平时”,完善全链条供应链;重点强化“及时”,畅通从地头到餐桌的快速运输通道;作用显在“战时”,强化供应链黏性韧性,确保应急状态下保障供应。

三要坚持创新引领。锚定构建“顶天立地”创新体系目标不放松,高标准建设提升中原食品实验室,引领食品产业提质扩规发展。

要深入研究新需求,全面发展“粮油肉蛋奶果蔬菌”,重点发力“药食同源”“益生菌+”、功能性食品等健康食品,推动酒业奶业提品质、创品牌、保振兴;

拓宽新领域,抢占中央厨房、预制菜等风口产业,推动可降解食品包装新材料、智能食品装备等产业发展;

发展新技术,围绕低碳食品、肉制品技术创新、风味发育与保持等开展科研攻关,提升食品风味和营养价值;引领新方向,把握未来食品发展趋势,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

四要促进激发消费。强化创造引领需求,丰富“漯河宴”“漯河味道”等业态,打造体验式消费新场景;坚持文化浸润产业、推动食品和文创融合发展,注重标准化建设、抢占市场制高点,引领健康营养消费潮流、更好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谷建全表示,要深刻认识“大食物观”提出的重要意义,立足漯河资源禀赋,抢抓机遇,创造性推动落实,加快食品工业发展,促进三产融合发展。要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丰富内涵,围绕拓展食物生产外延,挖掘食物生产的潜力,优化食物生产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探索发展设施农业、立体农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何首选漯河?

专题辅导报告中,笔者认为:践行“大食物观”,全国看河南,河南看漯河!

今年是中国式现代化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开局之年。践行“大食物观”的新赛道,全面开启,在这条赛道上,全国、各省、市、县均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践行“大食物观”,先行地、示范区为何首选漯河?

笔者认为有几点原因:

首先,对于河南,践行“大食物观”,最大的优势和特点,有两点:一是主粮,二是食品加工产业。而河南粮食,以及围绕粮食展开的食品加工产业,核心、主阵地在漯河。从国内首家“中国食品名城”,再到升级“中国食品装备名城”,成为国字号食品双名城,漯河食品产业营业收入总量约占河南的1/5、全国的1/50,已成为全省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因此,在践行“大食物观”的新赛道上,河南出彩,需要看粮食,看粮食加工产业,需要漯河!

其次,践行“大食物观”,漯河做好了五篇文章:规、地、人、技、融。

第一,做好了“规”的文章,践行“大食物观”,漯河在全省率先做好、做足、做优了规划引领。漯河市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提出:围绕做践行“大食物观”的领跑者解放思想,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食品品类、拓展食品来源、提升食品品质、挖掘食品内涵,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需求,做丰盛餐桌的供应者、健康营养食品的引领者、未来食品的探索者、美食文化的创造者。这是河南地市层面,第一家系统、全面、完整践行“大食物观”的顶层设计,也是全国最先提出践行“大食物观”市域方案的地市之一。

第二,做好了“地”的文章。这个“地”,指的是高标准农田和麦椒套种模式。高标准农田方面,以舞阳为代表的漯河模式,为河南地市、县域层面如何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项目建设作出重要探索和示范。漯河麦椒套种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条既保障粮食安全,又促进产业提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也是漯河践行“大食物观”为全国做出的重要探索。

第三,做好了“人” 的文章。这个“人”包括三个层面:农民、人才以及漯河市领导干部。农民层面,漯河市在践行“大食物观”过程中,积极构建紧密稳定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促进小农户同现代农业有效衔接,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人才层面,漯河一方面对标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建设,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招引高层次人才和一流人才团队,配置一流的仪器设备,凝练一流的课题,加强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另一方面,坚持“边建设边运营、边科创边创业”,完善人才政策,深化科研人员薪酬分配制度改革,支持科研人员带着创新成果创业,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的动力活力。干部作风层面,漯河的领导干部,均有着极强的答卷思维、专家思维,以及做事的能力思维和拼搏精神,能干事、会干事、能成事。

第四,做好了“技”的文章。这个“技”指的就是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漯河实际上以中原食品实验室为抓手,率先建设了农食科技协同创新的生态和体系。

第五,做好了“融”的文章。这个“融”,既包括农食文商旅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也包括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之间的融合发展,还包括以预制菜产业为抓手的全产业链发展等等。

作者:三农学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