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问我现在在哪里?”“我在‘宇宙的尽头’——铁岭。”铁岭,这座撑起中国喜剧半边天的东北城市,在不同人眼中有着不同模样,同时又传递着各种各样的快乐。作为东北快乐文化的代表,铁岭在全国独树一帜。
震天锣鼓敲起来,欢快秧歌扭起来,走进铁岭市铁岭县凡河镇贺家屯村,来自阿吉镇古城子村、蔡牛镇榆树村、凡河镇黄河子村等村庄的村民在进行百人秧歌、八村联动的广场舞大赛。优美的舞姿、动感的节奏,参赛队员跳出了健康快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穿梭在开原市柴市路夜市上,人群熙熙攘攘,街头的戏台上演着富有浓郁辽北特色的二人转、小品小戏,吸引过往游客驻足观看。夜市两边各种美味小吃应有尽有,市民、游客悠闲游逛、购买新奇小物件,每个人脸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笑容。
近日,中共铁岭市委八届九次全会报告指出,打造快乐文化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全面叫响“曲艺之乡、快乐铁岭”城市IP,以快乐文化为引领,促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铁岭擦亮和叫响“快乐铁岭”名片,推动快乐文化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推进快乐文化进社区、进村屯,提振了铁岭人民的自信心和精气神,提升了铁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让更多人了解铁岭、喜欢铁岭、走近铁岭,进而把铁岭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美丽幸福新铁岭建设大踏步向前。
思想引领,先进文化进万家
“隐瞒身份约见水管员,借用那网名把二老试探,为生态环境美水清天也蓝”“光听说有养老院、托儿所,还没听说有托管牛的……”在辽宁省铁岭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当地群众自编自导的小品小戏将快乐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化的终极作用是以文化人,为人民群众提供快乐丰润的精神滋养。在快乐文化赋能这方面,铁岭着力改变弘扬快乐文化基本止于剧场演出和送戏下乡的做法,在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大幅拓展快乐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深度推进思想引领和快乐文化相结合,让人们在快乐中感悟,使快乐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加油站和动力源。
调兵山市施荒地村党总支书记施立武带领班子成员经常利用工作之余,认真学习人民调解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充分利用亲情、邻里乡情调解村里各种矛盾,并在调解中讲解各种相关案例,把矛盾和纠纷控制在萌芽中。多年来,施立武共调解邻里纠纷、夫妻纠纷、继承纠纷、用工纠纷等200多起。
2020年施荒地村建了评理说事点之后,他们的调解工作又有了新提升,既可以依托法律顾问,还有司法局做鉴证,通过村民网格化管理,利用网格员、党员走访提供矛盾信息,对纠纷隐患进行排查梳理,很多外地有纠纷的也经常打电话或到施荒地村寻求帮助调解。此外,他们还采用县级融媒体中心客户端等网络媒体直播的方式,现场调解群众纠纷,每次直播现场调解都能吸引3万多人观看。
“活跃思想宣传方式,通过快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推广,推动先进文化、快乐文化进入更多百姓的日常生活。”调兵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晓颖说。
在开展家庭家教家风教育活动中,铁岭市文明办联合铁岭市母亲教育中心推出了“幸福自习室”文明实践活动,通过圆桌座谈的方式,讲述亲身故事,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振群众的精神面貌。
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典型故事、党的政策等,铁岭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依托基层宣讲、文艺汇演等形式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把讲理论、讲政策与移风易俗结合起来,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今年初,铁岭市组建了市委宣讲团、特邀宣讲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宣讲团、非公经济人士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宣讲团、“农民理论家”宣讲团、社区宣讲团、戏曲宣讲团、书画宣讲团、“网络名人”宣讲团9支宣讲队伍。铁岭市各县(市、区)文明实践中心,依托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利用“九团共讲”模式,把理论课堂搬到群众生产生活现场,让宣讲走进文化广场、集市、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开展基层理论宣讲3200余次,受众达30万余人次。
基地建设,精准服务暖人心
“以往,群众开展集体活动找不到合适的场地,如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实践所(站)都建起来了,固定的活动场所让群众找到了精神家园,更给了群众安全感,成为凝聚群众,争取群众的思想阵地、文化阵地、服务阵地。”铁岭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丽说。
“悟空拍照、村花跳舞”“人手一杯热豆浆”,欢声笑语久久回荡,这份热闹的快乐来自银州区龙山乡西辽海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海峰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举办的农民丰收节。
“玉米丰收了,有你们的帮助,我更开心,感谢大家!”开原市林丰满族乡林丰村段淑芬感动地说。前几日,林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收到一条群众求助信息,段淑芬说自己年龄大了,干活特别费劲,天气预报将迎来降雨,但自家园子里一片苞米地还没收割,希望得到志愿者们的帮助。
了解情况后,林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随即组织助农秋收志愿者小分队,大家换上干活的衣服,带上镰刀、胶皮手套、编织袋,迅速投入劳动。割玉米、掰棒子、装袋子、扛袋子,相互配合,有条不紊,整个收割只用了两个小时。
这是林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帮助村民实现“微心愿”的活动之一。据了解,铁岭市全面开展“微心愿”活动,聚焦特殊群体,开展慰问陪伴、生活照料、物资帮扶、精神关怀等服务。截至目前,“微心愿”活动征集微心愿4859个,已全部被认领圆梦,参与志愿者5600余人,圆梦率达100%。
铁岭市筹备组建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模式为中心阵地建设的主要架构,在每个文明实践站建立志愿服务站,构建“8+N”志愿服务工作新体系,组建志愿服务队伍1700余支,全市志愿者注册人数达40.96万。
在开展快乐服务活动中,老人和孩子是两大重要群体。为传承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加强对老人和儿童的关心关爱力度,开原市开原街道持续开展以关爱“一老一小”为主题的巡访活动。铁岭市文明办、铁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常青树”乡村医疗志愿服务项目,专门对接农村老年群众疾病预防与有效治疗的需求。此外,铁岭市文明办会同教育工委、共青团、妇联等部门,推出“向阳花”未成年人成长援助项目,为孤残、重病、单亲、家庭贫困等深受社会问题困扰的未成年人,提供关爱与帮助,引领未成年人在逆境中树立向上向善向好向美的精神品质。
在“常青树”和“向阳花”项目的帮助下,老年村民身体健康有保障,经常去文化广场开展娱乐活动,精神面貌也提升了一大截。村里的孩子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文体项目,有的还上了专长班,性格也越来越开朗。
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助发展
为推动快乐文化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铁岭市主打“生产快乐”的口号,充分整合各类资源,通过投资和政策引导,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民间投资,持续推动文旅市场升温、文旅产品升级,擦亮有地方特色的文旅名片,形成了快乐文化产业链,推动快乐文化持续繁荣发展。
依托快乐文化底蕴和网红品牌优势,铁岭进行了大胆探索。在凡河新城的地标——钻石广场,搭起舞台,每天组织文艺演出;支起展台,精选200余款优质农特产品供游客挑选;留出空间,马戏表演和儿童乐园等项目全天开放;做足细节,把“宇宙的尽头是铁岭”做成可供合影的标牌,把给观众准备的座椅都设计成网红风格;开展电商直播,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电商直播示范基地8个、省级县域电商直播示范基地2个,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15%。
铁岭县腰堡镇友谊村是典型的朝鲜族聚集村,具有悠久的朝鲜族生活习俗。依托民族特色资源,友谊村采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牵头+闲置农房利用+少数民族民俗+平台运营”模式,逐步形成以“民俗+度假+研学、餐饮+康养+民宿”为主导的朝鲜族特色休闲度假研学基地。同时,带动全村及邻村沙坨子村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加民宿数量,扩大民族餐饮规模,不断完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开发,推动全域旅游健康发展。
在铁岭县凡河镇贺家屯村开展的主题党日活动中,群众正听得津津有味。活动邀请了盘锦某养蟹公司的负责人,为大家现场讲解稻田养蟹环沟开挖、防逃设施建设等技术要点,并就稻田养蟹产业发展前景、技术和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对现场村民最关心的水稻收获最佳时间、如何提高稻蟹产量、如何解决销路不畅等问题,给出专业的指导建议。
今年以来,铁岭市、县两级党委、政府倾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示范带。贺家屯村作为8个全县精挑细选的行政村之一,拥有优质水利资源,有着发展稻田蟹养殖的便利地域资源优势。双井子镇双树子村、黄洋泡村,凡河镇五角湖村和蔡牛镇南长村的村民通过河蟹养殖、蟹稻共养等手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辐射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致富。
此次活动,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富民强村的发展动力,明确载体路径、选准产业项目,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共同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村民富的幸福乡村新画卷。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赵新宁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