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红河州烟草专卖局高质量推动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工作纪实
冬日煦暖,登上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中和营镇一处名为“黑果山”的小山坡远眺,数万亩连片耕地尽收眼底,目力所及之处,今年10月收割的5000亩南方旱地水稻种植区,不少地块已翻犁晒垡;西北方向,上千亩连片的蚕豆地绿意盎然。
今年,按照红河州委、州政府和云南省烟草专卖局部署,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协同开远市委、市政府,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团队指导下,于中和营镇实施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在高质量推动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
2023年10月28日,中和营镇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南方旱地水稻种植区机械化收割。邓楚瑜 摄
“我们按照国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部署,围绕回答好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关于烟叶生产‘在哪里种烟、谁来种烟,用什么方式种烟’的‘发展三问’,在以粮稳烟、以烟促粮、粮烟协同方面探索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路子,助力农业提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党委书记、局长朱艳梅如是说。
胸怀“国之大者” 扛牢保障粮食安全责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古诗《敕勒歌》中,描述了我国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时光前行千年之后,近似的场景在中和营镇再现,只不过美丽的草原换成了南方旱地水稻种植区。
2022年,在朱有勇院士团队指导下,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协同开远市委、市政府在中和营试种的500余亩南方旱地水稻取得成功,这为在当地规模化推广此项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500余亩南方旱地水稻喜获丰收,背后的情况不能不提。
2023年10月28日,中和营镇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南方旱地水稻种植区低垂的谷穗。邓楚瑜 摄
中和营镇数万亩连片地为喀斯特中、低山地地貌,彼时区内严重干旱缺水,当地群众发展农业产业举步维艰。2009年,开远市遭遇了有气象记录以来的严重旱情,因水资源匮乏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愈发突显。
为改善这一状况,2011年,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协同开远市委、市政府,向上级申报了开远市“东山基地单元”项目。“东山基地单元”项目烟草出资1亿余元,划分为包括中和营镇在内的三个项目区,其中以中和营镇项目区的规划面积最大,设计灌溉面积覆盖8万余亩耕地。
“东山基地单元”项目建成后,当地群众的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发展设施农业有了强有力支撑,曾经以玉米为主种农作物的生产模式发生转变,马铃薯种植逐渐形成规模。
然而,受市场波动影响,价格起伏不定,在一定程度上,当地群众种植马铃薯如同“押宝”一般,价格好的年份有赚头,价格波动大的年份,成本难收回。
2023年9月2日,中和营镇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南方旱地水稻种植区,工人进行田间管理。邓楚瑜 摄
另一个“堵点”,是中和营镇只有少量水田,其余地块大多为平缓的丘陵旱地,在这样耕作条件下种出稻谷,在此前,绝大多数人想都不敢想。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助力农村发展,于中和营镇而言,应时应势推动农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今年年初,由开远市委、市政府牵头,中和营镇党委政府为主体,由开远市农投公司通过自主流转及农民带土地入股的方式,在黑果山片区流转了年限不低于10年的1万亩土地,红河州烟草专卖局争取每亩300元的行业政策性土地流转金补贴,合力做好工作。
“按照规划,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的种粮区和种烟区各为一半,以轮作模式开展生产,发挥稻烟交替种植对土地的保育作用,实现优质稳定产出。”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党委委员、烟叶工作分管负责人高松说。
今年国庆节后,走进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南方旱地水稻种植区,黄绿相间的稻子地随着低矮的丘陵起伏,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清风拂过,掀起阵阵稻浪,不是画卷,胜似画卷。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基于成熟技术保障和专业团队指导,由开远市农投公司主导在中和营镇万亩粮烟协同项目区种植的5000亩南方旱地水稻喜获丰收,据开远市农业农村局和朱有勇院士团队专家实地测产,亩均收获稻谷650.2公斤。
坚持守正创新 打通烤烟生产全要素关键节点
乘汽车下黑果山,上公路后往南行驶,约莫5分钟后来到中和营镇响水烟叶烘烤工厂。进入工厂,由烟草行业政策性补贴建设的100座纯电冷热一体多功能烤房整齐排列,覆盖烤房群的钢架大棚顶上,安装着光伏发电板。与烘烤工厂一路之隔的,集烟叶回潮、专业化分级、收购等功能于一体的仓库上方,同样也安装着光伏发电板。
“这些光伏发电板总装机容量4兆瓦,日均发电量1.5万千瓦时,并网发电后,在烟叶烘烤期间可保障75座烤房用电需求。”开远市烟草专卖局主要负责人雷荣介绍,在非烘烤季,烤房群中具备冷藏功能的50座烤房可直接作为冷库使用,有效总容积为3000立方米,这为解决当地时销农产品收购端冷链不足的问题提供支持。
此前,受农业产业调整影响,“东山基地单元”项目区烤烟种植面积从高点的5000余亩,锐减至2022年的400多亩,粮烟粮经产业失衡、多元化可持续发展阻滞、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亟待解决。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中和营镇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除了发挥保障粮食安全作用以外,还为红河州烟草专卖局破题“在哪里种烟、谁来种烟,用什么方式种烟”的“发展三问”探索出一条有效路径——
依托红河州委、州政府关于稳定全州核心烟区保障机制,将烟叶生产融入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对中和营项目区3万亩土地进行统一规划,除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以外,统筹规划经济作物种植区2万亩。
基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整体规划,构建起以化肥减量化、植保绿色化、能源清洁化和资源循环化为特征的生产模式。
以烟叶生产组织模式再造推动烟叶生产管理体系创新:烟叶生产管理网格化、生产作业机械化、生产服务专业化、管理方式数字化,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值得一提的是,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发挥烘烤工厂紧邻多功能仓库的优势,聚焦提高烟叶收购效率这个关键,探索“虚拟烟站”模式,即将站点烟叶收购系统前移至烟叶分级场地,减少烟叶由分级点集中运输至站点进行定级交售的流程;开展框烟物流,推动烟叶原料供给与原料需求协调发展。
深挖发展潜力 打造“烟叶+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离开响水烟叶烘烤工厂,汽车行往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千亩蚕豆地,在黑果山小山坡远远看到的那片绿意盎然,让到访者心生好奇,决定一探究竟。
千亩蚕豆中,一垄垄覆盖地膜、长达数百米的豆墒一字排开,尺把高的豆蔓郁郁葱葱,白色的花儿下,簇簇豆荚初见雏形。
“今年9月底播的豆种,到12月下旬可以摘第一茬豆子,到明年春节前后进入高产期,可延续到明年3月。”蚕豆地边的凉棚下,李本云向几名工人安排活计。李本云是浙江台州人,今年上半年来到中和营镇,是种植这片蚕豆的合伙人之一。
眼前种植的千亩蚕豆,耕地是李本云和其他合伙人向开远市农投公司租的,以前作为烤烟,这块地在明年属粮食轮作区,在播种旱稻前,可以种植其他作物。
蚕豆种植属劳动用工密集型农业产业,李本云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从播种到前阵子,每天请的工人有四五十人,眼下长出豆荚,工作量相对小一些,但还是保持在二十人左右,每人每天的工钱从110元到140元不等,“到摘豆子的时候,每天的用工人数要超过60人。”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推动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协同开远市委、市政府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从非烟产业运作模式来看,由政府牵头引进,全面推进“双订单”“双合同”的生产模式,与此同时,农业企业、红河州烟草专卖局下属农业公司合作开展南方旱地水稻、油菜、蚕豆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事宜,支撑起“烟+N”种植轮作模式稳定运行。
从组织方式来看,通过实施村委党组织领办种植合作社,新组建响水村、跃进村两个专业合作社,村党总支成员、村党支部和小组干部代表村集体以个人名义加入合作社,建立“政府、市农投公司、村委会(种植合作社)、烟农合作社、烟农”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实施政府主导的烟区大产业规划,种植合作社统一开展生产经营管理,烟农合作社组建产业工人开展专业化服务,推动实现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模式好不好用,群众最有发言权。
2023年11月23日,中和营镇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千亩蚕豆种植区,工人在田间劳作。邓楚瑜 摄
34岁的李丹怀家住中和营镇响水村委会下寨村小组,今年年初,他带着自家的25亩土地入股,不仅拿到了土地流转金,还成为了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区的一名“职业烟农”。
此前,李丹怀家的25亩土地之前分布在几个区域,此前耕作需要来回跑。
今年烤烟种植期间,李丹怀以远低于开远市农投公司向群众流转土地金的价格,返租了一片面积有45亩的地种烤烟。
两年前,李丹怀与人合伙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原本打算接些零活干,没想到“订单”不愁。今年年初,因带土地入股,李丹怀被当地烟农合作社吸纳为专业化机耕队队员,烤烟整地备耕不到两个月时间便有3万多元机耕费进账。“今年我种烤烟、开拖拉机,以及到蚕豆地打工的纯收入,加起来有小二十万嘞!”
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改变的不止于此。
响水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何荣军告诉到访者,此前,全村12个自然村5000多人中,“外出打工的有1000多人,基本都是青壮年。”今年得知家乡有了一个“大项目”,近200人回来了。
“今年刚起步,经验还不足,等明年就顺蹚了。”何荣军说,为了适配万亩粮烟协同发展项目,村委会成立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接下来合作社将发展贡菜种植,目前开远市农投公司已跟一家农业公司洽谈好合作事宜,前期工作已就绪,只等节令。
作者:邓楚瑜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