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天亮得晚,但年近六旬的徐喆依然坚持每天四五点起床,喝几口罐罐茶后,就扛起铁锨,朝自己经营了半辈子的北山林子走去。
徐喆是甘肃省通渭县义岗川镇寨子村人,他把自己的半生精力都花在了植树上。23岁接手父亲看管的瓦房林场,30岁承包百亩不毛荒山,开山退荒。如今30多年过去了,他接管的林场树壮林茂,承包的荒山松柏葱茏,四季常绿。
是收获总有喜悦。此间他被推荐为通渭县第五、第六届政协委员;2000年,荣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2002年,荣获首届“甘肃绿化奖章”;2007年,获得“全国绿色小康户”称号。
山林里的徐喆,一身迷彩,手握铁锨,得体自如;黝黑的面庞,腼腆的笑容,语不多言,但他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说起栽树,脸上满是自豪。
子承父业 接管林场结树缘
在徐喆的记忆中,父亲徐汉忠一生只和树打交道。
在他五六岁时,父亲就当上了瓦房林场的场长,这一干就是18年。18年里,父亲几乎将家安在了林场,每天早出晚归,异常忙碌。在父亲的爱护下,林场从未发生过大的毁林、盗林事件,苗木也由原来的3万株发展到了13万株。
父亲也由此获得了诸多荣誉:曾两次被评为省、地劳动模范,两次被评为“全省护林先进个人”;1990年,荣获首届“全国绿化奖章”;1991年2月,又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称号。
自幼,徐喆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徐喆记得,他从小跟随父亲,白天栽树,夜晚守山看林。为防止树苗被偷,他和父亲待到晚上12点后才离开。
长期的不规律生活,使父亲落下了严重的胃病,于1990年大年三十不幸病逝。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他毅然承担起了看护林场的重任,成了一名当时最年轻的护林员。
从此,徐喆就走上了父亲的道路,林场也便成了他的家。白天平地筑水坑,晚上按时巡山,下雨天改水路,下雪天堆积雪。几十年,林场的旮旮旯旯、边边角角,他走过一遍又一遍。每逢进入防火期,他巡山的次数更频了,特别是在清明节和寒食节前后,他就在有坟的地块附近蹲守,只怕祭祀的人一不小心失火毁林。小心驶得万年船,自他接管林场以来,从未发生过火灾……
30多年如一日,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徐喆依然坚守如初。他说:“也许我并不比父亲干得好,但我一直在学习父亲持之以恒的精神。”
承包荒山 誓让荒山披绿装
上世纪90年代,徐喆所在的瓦房社北山是一片不毛之地。一年四季,那面山都被放牧、拾柴的人剥得光秃秃的,极为荒凉。
既然选择管护林场,就不能选择外出挣钱,徐喆将希望放在了那片荒山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从1993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承包、租赁、拍卖“四荒地”的政策。1998年,徐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承包下了那110亩荒山,投资2万余元,发誓让这片山绿起来。
说干就干,1999年年初他就着手开荒整地。但梦想是坚定的,道路却是艰难的。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大家都在急着解决温饱,而他却将家里所有的钱都花在了山上。
“起步很难,主要是缺资金。”徐喆说,当初为了开荒整地,他东拼西凑借了6500元,这对他来说简直是个天文数字;为了节省雇用司机的钱,从未开过推土机的他硬是学会自己开;荒山陡坡,无路可走,所有的树苗都是人工背运;节衣缩食,只为能多买几棵树苗。就算现在说起那时的艰辛和对家人的亏欠,他还是满眼泪花。
“女儿曾哭着求我,爸爸,你给咱们赊一袋子面吧,她一个月没吃过白面馍了。”如今遥望着这片翠绿的林子,徐喆还是长叹不止:“不容易,真的不容易。”
“不过只要你想着干成一件事,就不觉得乏了。”不管在哪个场合,只要说起树,徐喆的精气神就来了。他说,庄稼人种庄稼,自己种树,不同的是他们十一腊月休息,而自己四季忙碌,下雨天改水路,下雪天铲积雪,就连吃饭,也很少在顿数上。
万事开头难,种树就得有树苗,没钱买树苗的徐喆就开始学育苗。刚开始,他选择培育低成本、高成活率的山杏、山毛桃,后来随着条件逐渐改善,他开始大面积培育云杉、落叶松、华山松等树苗,这时候,徐喆的苦日子才有了盼头,他说,有时候只卖树苗,一次就能赚七八万元。
“谁不爱钱呢,但是我更爱自己的树。”他打趣地说道,曾经有客商要买他种的景观树,但他没舍得卖,因为他那是补栽了好多次才长成的树,如果现在为了钱而将那棵树挖掉,就如将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孩子送给别人一样,心里空落落的。
25年间,来来回回无数次,徐喆在山上种植各种树木2万余株,分期培育各种苗木40万余株。现在,山上最高的树已达七八米,整面山郁郁葱葱,充满生机,成了冬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起码这半辈子干了一件事。”徐喆说,尽管很不容易,但是现在看到这些树,心里就感觉很舒坦。
绿树成荫 他的诗和远方
徐喆现在的家就在北山林子中——一栋二层小楼房,红瓦白墙,掩映在青山绿树间,春有花开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树影婆娑、虫鸣鸟叫,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感觉。
白天他在山上劳作,与树相伴;夜晚,满山的树陪他入眠。从此,这里便成了他的诗和远方。但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他还想将它打造成更多人的诗和远方。
跟随徐喆的脚步,我们来到了山上;顺着徐喆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在一块空地里,一棵棵嫁接成功的龙抓槐等景观树等距栽植、整体排列,修长的枝条在冬日的寒风中瑟瑟抖动。明年开春,徐喆计划在龙抓槐下套种一些牡丹、丁香、连翘等花卉,让这座山不仅绿起来,更要美起来。
“有花有树,让在外回来的人感觉,虽然置身乡村,却跟城里小区一样。”手握剪刀的徐喆,一边修剪龙抓槐,一边畅想着未来家园的模样。
“他有一股不怕苦的牛劲。”村民程贵洲说,看着这么绿的山,打心底佩服他。
如今,25年过去了,徐喆兑现了自己的诺言,百亩荒山变绿了,但这个硬气的西北汉子还有一个迫切的愿望。
“我总有老的一天,子女各有各的工作,也顾不上再看管树木了,计划将这片林子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这样,我才能放下心来。”徐喆说。
作者:李娟 魏国江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