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泗河堤背后的故事——山东兖州区践行泗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侧记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原红莹
  • 作者:刘诗麟 张美荣 狄勇
  • 2023-12-13 14:35:33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初冬时节,行走在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泗河堤沿岸,只见绿植们换上了金色新装,与碧水蓝天构成一幅暖冬画卷,吸引不少市民前来打卡拍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5年,济宁市启动泗河全流域综合开发,兖州区率先行动起来,实施了域内泗河示范段建设,先后完成了龙湾店气盾坝、防洪堤防、堤顶路交通、花海彩田风景区等工程建设,从北向南形成了一条长17.2公里、水域面积6.56平方公里、景观绿地面积3.63平方公里的大型绿色生态带,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传承了流域历史文化,引领区域产业发展走向新的变革。

美丽蜕变,迎来“绿色泗河”

12月6日清晨,在兖州区泗河古城段,酒仙桥街道田家村村民高洪杰正悠闲地和几位邻居在河边散步。“这一带河水清,环境好,空气清新,锻炼身体舒服得很。”高洪杰笑盈盈地说。

市民锻炼、散步的场景,在泗河沿线已是常态。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泗河流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改善,引来了包含震旦鸦雀、青头潜鸭等稀有物种在内的一大批野生鸟类来搭窝筑巢,动植物多样性日趋丰富。曾几何时,这里是水质堪忧、杂草丛生、垃圾成堆的“龙须沟”,如今已成为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城市东花园”,泗河经历了发展“阵痛”,迎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华丽蜕变。

近些年,兖州区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工程、整治重点支沟等综合治理行动,多措并举促使泗河水质发生根本性转变。2020年,泗河水质保持为Ⅳ类,达到流入南四湖水库的国家要求标准。“我们在泗河滩地内建设了湿地稳定塘、人工潜流池和表流池等,与泗河主河床自然生态和堤内外水保绿化融为一体,再引入企业对中水和泗河水进行连片蓄存、循环净化、系统处理,一整套‘组合拳’下来,泗河水质想不好也难。”兖州区水务局局长宫祥德告诉记者。

在文旅开发上,泗河景观带坚持“全域开发、一体规划,景区构架、板块布局,因段制宜、节点打造,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按照“3+1”板块布局,重点打造“两脉、三湖、五区、九园”,通过多年的努力,把兖州泗河区域建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观光、高端康养于一体,人水和谐的绿色发展带。如今,这里一湾碧水映蓝天,风景如画。

挖掘历史,传承“文化泗河”

一步一景观,一景一故事。在泗河综合开发过程中,兖州深入挖掘泗河历史文化故事,构建沿河文化旅游长廊。从龙湖湿地出发,沿着便捷的堤顶路一路向南,途经青莲公园、大禹公园、马桥湿地、花海彩田、牛楼小镇,一幅壮美厚重的文化画卷徐徐展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两千年前,孔子曾在泗河边上聚徒讲学。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和圣柳下惠等众多的先贤,都与泗河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家居兖州二十余年”,杜甫寓居兖州“快意八九年”,这两位伟大诗人在兖州创作的大量诗篇,为古城兖州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位于泗河兖州段中部的青莲湿地公园,融入儒家“智者乐水”的设计理念,打造了小桥流水、人水和谐的生态景观。通过保护修缮纪念李白古迹“青莲阁”,以李杜文化为主线,打造成了以纪念“诗仙”“诗圣”相遇相知为主题的园林式、纪念性开放公园。沿河南行,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宛如卧波长虹,自古即为游览胜地,被誉为“金口秋波”。每当夏秋之交,清波如镜,绿柳成荫。

数千年来,泗河以其博大的胸怀,奔腾不息的气势,钟灵毓秀,纳贤聚圣,不断的汲取包容。如今的兖州,泗河文化更是发扬光大。在泗河兖州段最南端,堤内“花海彩田”姹紫嫣红,被清澈静谧的马桥湿地紧紧环绕,融为一体,音乐狂欢、烟花盛宴等现代文化艺术不断上演;堤外“牛楼小镇”飞檐交错,粉墙黛瓦,古香古色的小镇内游人如织,相声戏曲、木偶杂耍、汉服演绎等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焕发新生。

融合发展,打造“产业泗河”

12月8日,水利部公布2023年第二十一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名单,济宁兖州泗河水利风景区位列榜单。

“这里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厚,创办工作室正合适,能为本地的书画爱好者提供切磋和展示书画技艺的场所。”兖州全祥木刻雕塑工作室负责人席全祥介绍。

寻泗河的文脉而去,涛声滚雪处,便有历史的回响。依托泗河文化聚集区,牛楼小镇吸引了众多文创企业和文艺爱好者入驻,连续举办了“兖州特色文创节”“贺新春·牛楼庙会”等活动,创设“牛楼小镇星星夜市”和“牛楼之夏创意市集”,让泗河文化产业业态更加丰富。

河渠纵横,亭台楼榭;小桥流水,花海彩田。近年来,兖州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示范带动,突出品牌打造,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泗河景观带建设成果,深挖兖州传统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元素,把景观串联起来,合理布局景点和线路,打造了一条特色的 “自驾游”线路。

泗河兖州水利风景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探索生态资源产权化、资源化、融合优质资源,先后建成牛楼小镇、花海彩田、龙湖公园、大禹公园等景区,形成了康体运动、民俗文化、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教育研学等实践活动等生态特色健康新业态;依托优质水资源、水环境,以湿地与草坪为主体促进水上观光游、休闲娱乐游以及马拉松赛等一批生态文旅项目的落地,带动当地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张美荣 狄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诗麟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