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山:39年深耕基层 用实干守护一方百姓

2023-12-14 15:49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杨晰然

在内蒙古赤峰市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有这样一位当了39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他是年轻干部到土庙子村的“第一课”,是现任村书记心中的“偶像”,是介绍土庙子村的“开端”,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嘎查村党支部书记、林西县唯一一份“党内关怀帮扶专项资金”获得者……他就是土庙子村的退休老书记——李占山。

李占山(左二)获“党内关怀帮扶专项资金”。

敢干、实干、能干是李占山的“标签”。上世纪40年代的土庙子村有两首民谣,“平地沙吞墙,鸭子能上房。春种夏翻地,没钱又没粮。”“走进金沙滩,黄沙冒了烟,地里不打粮,人心也涣散,男人不干活,排九推得欢,女人没事干,到处扯闲篇。”这就是当时土庙子村的真实写照。

1969年,当时27岁的李占山任土庙子村支部书记,年轻气盛的小李书记立下了铮铮誓言:“一定要改变穷山窝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带领下,土庙子人吹响了整治的号角:先治川,后治山,锁沙龙,造良田,奋斗20年,旧貌换新颜。“白天带领大家干活,晚上聚在一起描绘土庙子村未来的发展蓝图,当时感觉不到累,浑身都是干劲儿。”如今82岁高龄的李占山身体已大不如前,但是说到年轻时的奋斗经历,不禁让他精神振奋。

李占山合理安排发展和生产的关系,带领村民手提肩扛,苦干、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谱写着土庙子村的时代“新篇章”。

“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当时的许多行政村已失去了过去吃‘大锅饭’时的权威和号召力,但土庙子人被恶劣的环境逼急了,加上对李占山书记无条件的信任,人心空前凝聚。”土庙子村村民李勤回忆道。一场战天斗地的造绿运动,借着四期农业开发的东风,在万亩沙地上拉开了大幕。几年时间,土庙子村的山梁沟岔、田边村头皆是绿意葱茏。“黄龙”锁住了,耕地保住了,土庙子人的好日子露头了。

“如今土庙子村的花街美巷就是延续老李书记的环境建设理念。”土庙子村现任村党总支书记张显发表示。

绿色,让土庙子村村民洒下了汗水,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在李占山的带领下,他们在造绿、护绿的征程中,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不再是当初单一的杨树,如今的土庙子村,松林满坡,果树飘香,葡萄成串挂满枝。

“在土庙子村任职的第十个年头,李占山书记因工作出色,被调到乡企业站工作,那时的土庙子村107条防沙带已绿树成荫,全村形成了万亩农田林网,我记得他走时,曾对我们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按照既定的思路走下去。”接任土庙子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洪武回忆道。但是李书记留下来的好场景没有维持多久,五年之后,村里的“家底儿”败光了。土庙子村全体村民商议后,一封村民集体写的《请愿书》送到了大营子乡政府,在大家的强烈期盼中,李占山再一次回到土庙子村。“只要人还在,精气神还在,土庙子村就能变得越来越好!”在回村的第一次全体村民会议上,李占山激情满怀地对大家说。

回村以后,李占山总结土庙子村发展现状,绞尽脑汁谋划如何充实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的林地和耕地零零散散加起来有1300亩,但是都分割成了几十片,如果能整合,会更加方便管理和外包。”带着愿景,在一次村民大会上,李书记提出了想法,没想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村民们纷纷表示:“小家都能富起来,我们的‘大家’必须一起管理好,再说我们村的地都是一样的好,和村里换换,大家没什么意见。”

1996年,农村进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和五荒拍卖,李占山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把村里的土地山林全部分光、卖光,而是依据政策,征得绝大多数村民同意,为村里留下了1300亩耕地和林地,就是这1300亩地,用承包的方式为村集体奠定了经济基础。到2015年,土庙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00多万元,村里收入最高的农户达100多万元,收入在2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81户,绝大多数的农户收入在10万元以上。虽然村里有了钱,但是李占山却很“抠门”,他把省下的钱花在村里的公益事业上,建学校、给村民上合作医疗……村民们都说,这个“家业”是李书记挣下的,由他管着,全村人都放心。

栽了树,打了井,有了地,村民吃饱了、穿暖了,可传统的农业难以让村民富起来。李占山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带着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走出去考察学习,一张新的蓝图在他心中绘就。

“土庙子村距县城近,土地多、水层浅,这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李占山的心潮也随之澎湃起来。“最开始听书记出去考察带回来的经验,大家心里都没底,老一辈都是种粮食的,这样的‘洋把式’在我们村里能生根嘛。”村民单玉廷至今还没有忘记当时面临选择时的彷徨不安。

在村两委班子的带动下,一大批经纪人闯进了市场,连接了农户。走出去、学经验,请进来、传技能,对接市场搞种植,签好订单算收入。在土庙子村的万亩良田上,过去大片的玉米、谷子不见了,大规模的土豆种植,吸引来八方客商,成车的胡萝卜运往外地,豆角上架了、茄子移秧了、尖椒上市了、圆葱丰收了……瓜果梨桃变成一沓沓的票子,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造绿,让土庙子村的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致富,让大家信心倍增。土庙子人在土地上种出了经验,种出了效益,更种出了幸福和甜蜜。

而立之年,用双手奋斗出不寻常的青春年华,耄耋之期,用责任迸发出不一样的担当奉献,一批又一批“老李书记”用实干和汗水书写着村庄的变迁,呕心沥血绘前景,鞠躬尽瘁铸辉煌,正如老李书记所言:“对老百姓的承诺一定要兑现,才能无愧初心、无愧父老乡亲。”

作者:赵妍 张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昊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