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明:我的心,早已扎根脚下热土

2023-12-14 21:01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刘婉茹

“洪行长,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合作社现在种的农产品都卖出去了,明年我想扩大规模,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种蔬菜致富。”12月12日一大早,贵州省普定县定南街道陇黑村村民孙同福就给农行平坝支行行长洪明打来电话,诉说着今年以来的收获和打算。

尽管已经离开普定支行有两年的时间了,但普定县的客户还是有啥喜事都愿意和洪明分享。

“我是孙同福成长的见证者,一个小小的合作社,三五个人,发展到现在10多个股东,种植的蔬菜也从过去卖给当地人到现在卖到了大湾区,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对孙同福的“发家”史,洪明了如指掌。

洪明与记者交流

从2018年4月担任普定县担任支行行长,到如今担任平坝支行行长,6年多的时间,他立足产业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创新推出“韭黄产业扶贫贷”“兵支书e贷”“农村安全饮水贷”等金融产品和“金融委员入村”支农探索,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动力之源,洪明也先后获得全国农行金融服务三农最美青年、贵州省委“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为产业发展“兴”动力

贵州地处山地丘陵,当地少有大面积连片的农田,分散山沟坡边的零散小地块导致生产的农产品,存在总量小、品种杂、经销散乱的局面,而很多外地客商在当地收购农产品时,也利用当地农产品集中上市,农民急于出手的心理肆意压价,造成农民增收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农行贷款的支持下,公司与农户联合扩大种植面积5000亩,涉及1000多个农户,大面积种植辣椒、西红柿、大葱、山药,使得农户亩均收入1万余元。与此同时,公司抓住时机,扩大冷库面积1万平方米,增加辅助设备,仓储容量达到2.5万立方米。

在贵州天成第六产业园分拣中心看到,现场一片热闹景象,工人们忙着把一箱箱蔬菜分拣包装,运往省内外。

贵州天成第六产业园的负责人谭振玉介绍,园区的建设解决了两头的问题,一头是千家万户的农民,让农户的农产品销售不再难,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一头是市民,通过冷链物流网络将新鲜的农产品送到市民的餐桌,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在价格上还更加优惠。

“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将节约的空间和增加的利润让给种植养殖端,达到‘取中间、让两头’的效果,让卖端愿意种,买端愿意买。”谭振玉介绍,园区的建设每年直接带动务工9000人次以上,直接发放劳务人员工资400万元以上。

“公司这两年稳健发展,真正起到了连接器、调节器的作用,公司不仅经营效益大增,还带动成千上万户农民增收致富,这是最有意义的事业。”洪明说。

洪明到贵州天成第六产业园区了解客户发展需求

韭黄,又名韭芽、黄韭芽等,是韭菜通过培土、遮光覆盖等措施,在不见光的环境下经软化栽培后生产的黄化韭菜。韭黄原产于我国,南北山区多有野生,各地普遍栽培,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的古老蔬菜。

“我家在白岩镇,以前的打油村现在是韭黄村,小时候看到家里有人小规模种植,就想着自己长大了要好好发展家乡的韭黄产业。”退伍返乡以后,杨生一心投入韭黄种植研究工作,凭借着对家乡和农业产业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杨生创建了生茂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从事韭黄及其他蔬菜种植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杨生将种植基地扩大到500亩,并在基地配备了韭黄清洗区。

“那段时间,洪行长每隔半月就会来到种植基地,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既是关心贷款的使用情况和效益,也是了解韭黄种植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还有对我们的管理提出意见建议。”杨生说,今年,他种植的韭黄预计可以达到300吨,产值约800万元。在韭黄收割期,基地的用工数量可以达到200人,越来越多的群众在合作社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为山地农业机械化提供资金保障

见到平坝区杨文全农机农业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文全,他刚从贵阳赶回来。

“在省里申报项目,今年准备再增加四台农机,明年开春准备大干一场。”杨文全说。在他身后,300亩油菜田最让他引以为傲,不仅是因为这片土地是他自己平整出来的,眼下还成为油菜飞播、插秧、机播等种植模式的试验田。

杨文全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水淹地,杂草丛生,荒废了很多年。2022年冬天,杨文全接受洪明的建议,与300多户农民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并组织拖拉机手,用了15天时间就将这片荒地开垦成了适合农机作业的标准农田,湿黑的泥土散发着诱人的清香。耕地在冬季里休养生息,开春迅疾欢腾起来。杨文全以日工资180元雇用50多名本地劳力,组织水稻插秧,曾经的荒洼地里秧苗自在地落户了。

“今年一季水稻收获100多吨,收入了20多万元。”杨文全乐呵呵地说。

“我们合作社全靠农行的帮忙,买农机、发工资,只要资金短缺了,就找他们要支持!”杨文全说,在水淹地平整阶段,他就遇到支付农民工工资资金短缺的问题。

杨文全打听到农行发放惠农贷款,手续简便到账又快,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跟洪明取得了联系。洪明明白杨文全的来电目的后,当即安排客户经理与杨文全取得联系,登门办理贷款手续,第3天,30万元贷款就打到了杨文全的账户上。手机微信播报着账户资金增加的信息,杨文全高兴得咧嘴大笑。

山地是贵州的特色,如何发挥山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让贵州农业早日实现现代化不仅是党委政府的责任,也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人的期盼。30年前从浙江来到贵州经商的林坚强,独具慧眼,上马了贵州双木农机有限公司。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公司渐渐地在贵州省服务“三农”的大盘中挣得一席之地。

到平坝支行工作后,在拓展客户过程中,洪明与林坚强有了第一次接触,了解到林坚强围绕着满足茶产业发展需求,思考着公司如何生产与当代茶叶发展完全匹配的茶机设备时,对这位倾情为三农服务企业家的钦佩,并与之建立了朋友般的密切业务合作关系。

为了支持企业的发展,洪明派出客户经理小组,深入公司调查后,向公司贷款授信1000万元,先后发放了600万元流资贷款。后来每有领导前往公司调研,林坚强总要提到洪明的远见卓识和那600万元贷款的神奇功效。

在洪明的支持下,林坚强带领技术团队攻关,几年来先后推出了杀青机系列、发酵机系列、揉捻机系列、烘干机系列、热风炉系列等,以及精制茶设备和清洁化生产线。结合贵州山地特点,创新生产了单轨运输机,在山地上搭建了一条条“空中隧道”,彻底让农民减负。

“公司生产的单轨运输机可实现无人操作,一次可运输货物400斤不等,一天可连续运输1.4万斤以上,运输成本低,使用年限可达10年以上,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林坚强介绍。

为返乡就业创业“添”活力

2020年初,洪明到普定县基层调研,发现乡村村组干部中退役军人较多,而且人人精明能干,不少人因为缺少资金而一筹莫展。

“一定要推出一款信贷产品,服务退役军人。”洪明暗下决心。

在农村广泛调研、思考之后,一款针对农村村组“两委”班子中退役军人生产经营发放的贷款品种“兵支书e贷”由此产生。当年3月末,贵州分行首批“兵支书e贷”首发仪式在普定县举行。

孙同富就是“兵支书e贷”的首批受益者之一,曾经在部队服役,退役后做过汽车清洗装饰、货运的孙同福,在外闯荡多年还是决心回乡发展。

一次,洪明来到陇黑调研,孙同富谈了自己的想法,以及计划扩大承包土地、带领更多农户致富的打算。洪明对孙同富的规划极其赞同,提出支持他依靠既有经营管理经验,成立生产合作社,吸收农户入股,实现规模化种植,瞄准种植稀缺、反季节蔬菜,流转更多土地,接纳农民进园务工,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我信任你洪行长,不过我的自有资金不足,请你们农行支持一些。”孙同富闻听很受启发,也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只要你在种养殖上扩大规模生产,农行‘兵支书e贷’一定会鼎力支持你实现梦想。”洪明当即表态道。

依靠“兵支书e贷”发放的30万元,孙同富雇用5名固定农民工参与基地日常管理,另外吸收20名布依族妇女进园做零工,在黄瓜搭架、打杈、施肥、浇水、灭虫、采摘关键节点出工。布依族妇女每人每天可以拿到100元左右的工资,一个个笑得跟身上的粉红上衣一般灿烂如花。

在洪明的大力倡导下,普定县支行的“兵支书e贷”成为普定县农行的拳头产品,投放在全县12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在古老的普定县乡村熠熠闪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