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以及四川、贵州等省区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货物出海出境的一个重要物资集结中心。”12月19日,在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江津积极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建设新闻发布会上,重庆市江津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唐大军介绍,今年1-11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江津班列累计开行1075列,同比增长143.76%;货值28.8亿元,占全市的33.4%;连续三年在货量、货值上都实现了翻番。
重庆中心城区和江津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近年来,江津区锚定建设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班列主要到发地、重庆面向南亚和东南亚开放前沿阵地、重庆面向东盟市场要素资源集散中心的“两地一中心”目标定位,系统化、一体化推动江津在大通道、大枢纽、大平台、大产业等方面协同发展。
“我们立足江津水公铁多式联运优势,加快建设重庆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助力全市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建设,成为重庆交通枢纽的‘南大门’。”唐大军表示,江津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扩容提质,增强现有设施的承载能力,加快完善口岸功能设施。今年,珞璜港改扩建工程已经完成,改造后的珞璜港年通过能力可以达到2000万吨;江津区政府、成都铁路局联合实施的小南垭铁路物流中心货区升级改造工程即将启动,改造后集装箱吞吐能力增加20万标箱;与成都铁路局合作的小南垭智慧货场也正式启动;江津综保区冷链产业园已经建成;珞璜港海关监管场所已经完工,这为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至珞璜港区提供了设施功能支撑。
目前,江津依托“一带一路”、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起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物流网络,推动整个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货物通江达海、云济天下。在推动跨境班列发展上,江津整合现有的中欧、中老、中越、中缅、成渝等10条串联“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国际国内通道,班列覆盖了国内13个省市区,国际上已经覆盖了119个国家地区、393个港口。
“江津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合作纽带,通过政府搭台、商贸唱戏,推动江津与东盟各国持续火热‘双向互动’。”唐大军说道,江津与老挝的农林部和北方四省签署纪要,建立木薯贸易联盟;与泰国国家石油公司、老挝科寮集团、新加坡物流协会也在深度合作。同时,东盟国家货运代理联合会重庆联络处设在江津,主要打造以塑料颗粒、木薯、有色金属等东盟大宗商品的要素集散中心。
依托“大通道”做强“大产业”,江津已经成为重庆粮油、纸浆等大宗商品“引进来”和汽摩、农机等商品“走出去”的重要渠道,也是重庆东南亚商品进出的主要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江津坚持“运贸一体化”的模式,组织开行了进口榴莲、火锅食材、木薯以及出口通机、汽车等特色班列。同时,重庆东盟农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在江津建设落地,今年分拨的东盟进口水果达到了13万吨;重庆西部东盟农产品冷链分拨中心项目也正式在江津启动。
“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前景光明、未来可期,也大有作为。”唐大军表示,建设重庆主枢纽,江津有基础、有条件、也有支撑,更有使命、担当和情怀。接下来将进一步细化、量化、实化,以大视野、大手笔、大格局来服务和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越走越实,打造更多具有标志性、辨识度开放发展的成果,高水平建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主枢纽。
按照规划,江津将锚定两个阶段工作目标,到2025年,促进通道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物流组织效率显著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有效衔接长江经济带、中欧班列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到2027年,建成国际国内两种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有序流动的东盟市场要素资源集散中心,和开放优势突出、开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江津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行的货运量、货值,与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的联运箱量均持续实现倍增,江津经铁路通道与东盟的进出口额在全市占比力争在60%以上,切实发挥南向铁海联运班列主要到发地作用;数字陆海新通道基本建成,通道综合物流成本下降20%,全程物流运行时间压缩30%。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