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22年初秋,农民日报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农民朋友处不断接到求助信息,反映菜农遭遇“卖菜难”,蔬菜出不了地头。与此同时,农民日报的舆情监测平台也抓取到相关网络视频,或是大片的蔬菜烂在地里,或是农民为了腾茬种植其他作物,将大量没有销路的蔬菜直接毁在地里。
这些视频在当时已经引发了讨论,但始终缺少权威声音回应事实真相如何,背后原因几许,下一步如何解决问题。有自媒体称,“蔬菜滞销无人知晓,媒体罕见集体沉默,天冷心更冷。”
基于这种情况,农民日报迅速反应,于2022年11月23日在一版“焦点评析”栏目推出的评论文章《农民缘何毁菜?勿让“加码”伤农》,以评论、说理的方式,将当时亟需关注的社会现象,以及现象背后亟需反映和解决的问题推到台前。
稿件见报当天,微博话题“农民日报评农民毁菜事件”就冲上热搜榜第一,在榜时长达5.3小时,相关话题总阅读量达1.8亿。这篇评论直接引发多家中央主流媒体共同关注,为推动解决当时的交通梗阻、层层加码问题发挥了积极正向的作用。
(二)
复盘此次舆论监督过程,我们认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摄像机”的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做好舆论监督工作依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三“准”与大家分享。
1、准确:多方深入调研,准确找到症结。
菜为什么烂在地里?需要我们准确找到症结所在。我们马上与报社的山东、河南、安徽等几个农业大省的记者站取得联系,请他们了解当地蔬菜销售的情况。同时与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取得联系,重点调研两个问题:
网络平台上反映的毁菜情况究竟是否存在?毁菜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调研确认,毁菜确实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形式主义、怕担责任,对疫情防控“一刀切”“一封了之”的作法导致的交通梗阻,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从一则网络视频中可以看到,山东某县外地的蔬菜客商前来收菜,下不了高速进不了村,农民要外出送菜,只要出县就得接受回乡7天隔离,蔬菜产得出产得好,却运不出卖不了。
我们也从新发地的市场人员处了解到,不少货运大车司机在过检查站时,因为排队等待时间太长,核酸做了又过期,过期又重做。在蔬菜地头价跌至几角甚至几分一斤的情况下,城市销售市场上的蔬菜价格却在大幅上涨,供销价格出现了背道而驰的情况。
菜农的生计问题不容等待观望,我们迅速做出决策,决定以评论的方式开展舆论监督,即刻发声,回应关切,推动问题解决。
2、精准:精准阐述观点,有效担当作为。
在当时,呼吁“物畅其流”,是有难度,也是有风险的。一方面是疫情下守护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是经济发展,乃至民生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地方“形式主义”造成的“交通梗阻”进行舆论监督时,对中央精神的领会要透彻,对读者的说理要精准,否则不仅做不到有效的监督,还可能适得其反。
当时,针对新的疫情防控形势的“二十条”已经发布,但在各地落实情况堪忧。不少地方对中央最新的精神仅仅停留在“开个会”“读一读”上,需要一篇条分缕析的文章来讲事实、说道理,推动各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落实科学防疫。农报的这篇评论就承担着这个责任。
我们在评论中提出“当前,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从整体来看,农产品的物流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具体到一时一地,‘梗阻’是否可以尽量避免和减轻?”。考虑到一些地方的工作可能存在着“到底是一家的菜卖出去重要,还是一县的疫情防控更重要”的思维定式,农报评论也明确提出,最大限度的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准绳:把握监督准绳,推动问题解决。
舆论监督,往往有一个“批评对象”,但“批评”“监督”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我们在报道中始终坚持“正向推动问题解决”的准绳。
2022年,受疫情影响,农民就业压力大,如果种菜那点收入都血本无归,对农民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稿件中提到,“数以十万斤计的蔬菜毁在地里,就是农民一年的光景掉在了水里,就是农民的泪流在了心里。”“疫情之下消费萎缩,本来就给蔬菜销售带来一定压力,更需要地方有关部门能多多帮一把。”
这种说理又说情的方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事后有几家企业联系我们,说看到报道后,马上就组织了助农销售滞销蔬菜的行动。同时,我们没有一味抓着出现“毁菜”事件的地方不放,而是指出这是一个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提到河南省出台了10条助农卖菜的措施,多措并举帮助菜农渡过难关,既从道理上,也从事例上,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在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要说,11月23日凌晨,稿件已经排上了夜班大样,我还在持续关注着当时稿件中所提到的发生毁菜的山东曹县的官方网站,以及曹县所有可以查到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平台,并且同山东记者站的记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旦确认当地已经对相关政策做出了调整,那我们的稿件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宁可稿子“监督”的力度减小,也要以推动问题的实质性解决为根本准绳。
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体会到主流媒体做舆论监督,要避免“吸引眼球”“获得流量”的心理。公正、客观、理性甚至是克制的态度,才能做出有政治高度、专业深度、新闻锐度和民本温度的好作品,用舆论监督聚合公众共识,让正能量引领“三农”舆论场。
这篇稿件取得的效果是可喜的。国家卫健委和交通运输部就相关问题进行协调;交通运输部于第三天上午召开新闻发布会,专门针对限制货车通行问题强调做到“五个严禁”,实质性地推动了交通梗阻难题解决。
稿件中指出的存在交通梗阻导致毁菜事件的发生地迅速调整了防疫措施。同时大批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到助农行动中,形成了多方力量共同助农的良好局面。
(三)
舆论引导是媒体的天职,舆论监督是媒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监督”的门槛其实降低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手拍下几张照片,录下一段视频,对某时某地的工作进行监督,对社会不良现象进行针砭。
与此同时,“监督”之后的“引导”难度就加大了,舆论场上众声喧哗,如何通过舆论监督推动问题解决,并弥合舆论场上的分歧,这对我们记者调查力、思想力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要实实在在地提升“四力”,通过深入调研、切中要害、透彻分析,提高舆论监督的能力水平。
二要有魄力有勇气,直面问题、讲清问题,不唯书、只唯实。
三要用中央精神是否得以贯彻,群众获得感是否得到提升,作为舆论监督成效的最终的指挥棒、质检仪。
也希望年轻记者有更多的机会得到与调查研究相关的业务培训和锻炼,抓住“真问题”,推动“真解决”。
作者:郭少雅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