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光是请客吃饭就要3天,现在只要请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好好吃顿饭,既让大家见证了我们的幸福,又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回想起二人的婚礼,天津市宝坻区大唐庄镇大张庄村的张宏卓和李小雨夫妇脸上洋溢起了温暖笑容。
这种被当地人称之为“喜事一顿饭”的婚礼模式,已在大张庄村落地生根。该村的成功经验也是全国范围内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的缩影。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回顾过去一年,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治理效果日益显现,高额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更加浓厚。
遏陋习减负担
移风易俗成效显现
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给老百姓增添了不少负担,为革除旧弊,各地区各部门突出问题导向,落实落细各项政策举措,村民在彩礼、份子钱等方面的负担逐步减轻,移风易俗成效不断显现。
在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请客不受礼、节俭办宴席”是当地不成文的规矩。不久前,石城县屏山镇亨田村村民黄秋星的父亲过世,整个葬礼流程简单,花费不过两万元。相较于以往动辄六七万元的花费,黄秋星的负担减轻了许多。
谈起家乡风气的变化,屏山镇人大主席赖柯荣回忆道:“20世纪末,镇上老党员赖德水在筹备自己的70岁寿宴时,特意在请柬中写了一句话:来了即是心意,喝酒不必送礼。此后,村里但凡有人请客办酒席,都开始效仿赖德水不收礼,移风易俗的风气就逐渐传开了。”
“请客不收礼”的文明风尚逐渐深入人心,由最早的生日宴,到乔迁、婚庆,最后延伸到丧葬等酒席,“收红包”一词已在石城县成为历史。
彩礼和份子钱降了下来,但并未削减村民们彼此间浓浓的邻里乡情。试看散落在广袤乡间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已成为村民们开展文化活动、点亮美好生活的实用空间。
近年来,江苏省常熟市农村地区流行起了新“时尚”——到“新风礼堂”办宴请客。
“新风礼堂”是常熟市正在全域推广的移风易俗新载体。政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等场所建立“新风礼堂”,为村民操办婚丧事提供炊灶餐具、文化活动、司仪等服务,并由村民议事会商议制定宴请规范,用“小载体”实现乡风文明“大提升”。
辛庄镇潭荡村的“新风礼堂”,能同时容纳500多人用餐,它有着朗朗上口的“使用须知”:高额彩礼要杜绝,攀比之风不蔓延;宴席桌数不超标,每桌不超500元……如今,常熟市已建成“新风礼堂”65个,为群众减少支出1500万元以上。
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经过评审和公示,向社会推介河北省河间市等17个县级、山西省交城县东坡底乡等18个乡镇级、北京市昌平区花果山村等14个村级第四批全国“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注重发挥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村规民约作用,创新探索方式方法,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有效遏制了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是各地乡风文明建设实践成果的生动展现。
敬文化重传统
创新做法亮点纷呈
乡村文化资源丰富,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文化记忆。各地既立足自身文化资源禀赋,又善于转换开拓创新思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的涵育作用,让文明乡风在文化的温厚滋养下孕育成熟。
“支客”,是帮助人们操办红白事务的“大主管”,在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朱湖镇苗圃村,本村几个有威望的“大支”正在交流人情减负工作开展情况。“我们村每个月召集‘大支’来进行座谈和交流,听听他们的建议,给村民们多多宣传红白喜事新办,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更不要有攀比之风现象。”苗圃村党支部书记彭继宝说。
泗洪县借力于“支客”,成立“支客”人情新风志愿服务队,把淮河民本文化、古徐诚信文化、双沟“孝”文化、“天下归仁”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宣讲中,倡导请客要适度、宴席不铺张。
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乔村的《吕氏乡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成文乡约,由北宋时期蓝田“四吕”兄弟制定,吕氏兄弟四人聪慧好学,有“一门四进士”的美誉。《吕氏乡约》问世后,对当地乡村治理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开关中风气之先”。
“作为《吕氏乡约》发源地,有两个村民小组都是吕氏家族的后代。长期受到吕氏家族文化的熏陶,我们村的村民间很少发生矛盾纠纷。”三里镇乔村党支部书记景春强介绍。
以《吕氏乡约》为蓝本,当地又制定推广了《蓝田新乡约》,以此教化乡风、淳化风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蓝田乡村落细落实。
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具有当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的族规家训等引入村规民约,有助于实现传统道德约束和村民自治相结合,村民更容易达成深层次文化认同。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近年来组织民俗专家团队挖掘整理侗族婚俗文化,举办集体婚礼,新编“移风易俗做得好,村规民约要记牢;红白喜事不铺张,光盘行动要发扬”等侗款约词,用乡音俗语和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倡树婚俗新风。
值得一提的是,充满侗族风情的集体婚礼,不仅更为简约文明,还吸引不少游客纷纷前往,新郎偷亲、新娘挑水、新娘回门等传统婚俗让游客们大开眼界,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树榜样领风气
文明氛围日益浓厚
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各地创新农村移风易俗的方法路径,大力推广文明积分、“红黑榜”等做法,发挥文明家庭、五好家庭、最美家庭等榜样作用,并给予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加强正向引导,让身边人、身边事形成引领带动效应,营造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文明氛围。
见贤思齐,以小家带动大家,榜样人物正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他们感人的故事还被搬上舞台,以富有特色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再度演绎,传播移风易俗的正能量。
8月10日傍晚,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沙堤街道汆水溪村村委会门口座无虚席,村民们抬着凳子、牵着孩子欢聚一处,笑容里堆满快乐,一场众人期待的“村晚”拉开大幕,尽管是村民们自编、自导、自演,但贵在“接地气”,内容涉及文艺演出、榜样人物表彰、婚事新办等。
今年,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县乡长说唱移风易俗”优秀节目展演,网络观看量超过1025万人次,营造了浓厚的乡风文明建设氛围。
如今行走在乡野田间,村容环境整洁干净,人们的精气神随之提振。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德孝文化”“礼仪文化”“感恩文化”“家风文化”等主题院坝坐落于各个村落,该县还以县文化馆、图书馆为总馆,推进乡镇分馆建设,已建成村级开放式田园书吧172个,让书籍文化为乡村发展和儿童教育赋能。
时至岁末,过去一年中,我国乡风文明建设渐入佳境,取得累累硕果。下一步还应持之以恒推动移风易俗专项治理工作,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和纠正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作者:杨钰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