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 | 金州乡的“牛”“柿”来了

2024-01-15 19:14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袁雅茹

北方的冬季,银装素裹,大地披上了厚厚的雪衣,踏着嘎吱作响的积雪,记者走进了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金州乡。在金州乡大度村委会,记者见到了该村养牛大户李刚,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我们农民的日子越来越好了,再也不用为挣不到钱发愁了,手里有了钱,家人之间也和谐了。”

大度村位于东辽县金州乡北部,全村285户、1102人。肉牛养殖一直是大度村的传统产业,近三分之一的农户都在进行养殖。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大力发挥肉牛养殖的传统优势,积极争取资金,带头先行发展肉牛养殖产业。随着村里肉牛养殖的发展壮大,粪污处理、环境治理等问题显现。2021年,大度村借鉴外地经验,筹备900万元资金创办“托牛所”,走上了集体代养的产业发展之路。农户将自家牛放在“托牛所”托管,缴纳一定的管理费和饲草料费用,由“托牛所”实行统一牛种、统一饲料、统一管理、统一防疫、统一销售,形成了规模化、集群化养殖,极大提高了肉牛产量。累计为村集体增收220万元,带动农户增收200余万元,转移劳动力30余人次。

“托牛所”不仅提供代养服务,还为村里的养牛大户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

李刚掰着手指告诉记者:“我是从2004年开始养牛的,由一个只有3头牛的‘散户’变为了养殖50多头牛的大户’,养殖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年头好的时候年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通过肉牛养殖,家里买了2台小轿车,在市里还买了楼,现在不仅人的日子越过越好,连牛都搬进了新牛舍。”

村党支部书记乔天爽说:“我们在带领村民养牛致富的基础上,2023年,全村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利用老百姓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尝试袋装红薯的种植,红薯成熟后村里统一回收、统一销售,家家户户都能从中受益,让村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近年来,东辽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突出党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精心谋划,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增收。

张彬是金州乡双福村书记,作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始终坚持“产业发展为第一要务”理念,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集成发展。他们依托村内现有资源,撬动、整合村集体、高校、企业和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力量,以双福果园为中心,将温室大棚、蓝莓基地、福善水库、水稻田、村志馆等要素整合起来,一体谋划发展。打造“吉双福”品牌多款农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整合周边村资源力量协调发展,推进周边村在鲜食玉米加工、青储喂牛、花卉培育、水稻种植等方面一体推进。2023年,双福村集体收入达到149.5万元,再次突破百万大关。

在该村的温室大棚内,记者看到颗颗西红柿果实饱满,长势喜人。因为产地在“双福村”,村里把这个柿子命名为“双福囍柿”,寓意喜事多多,福上加福。负责棚内种植的村民马海山告诉记者,他今年60多岁了,在大棚打工多年,一年收入近3万元;这个草莓柿子口感非常好,每斤能卖到15元左右,在村里打工既增加了个人收入,还解决了离家打工的辛酸和无奈,村集体收入增长了,给我们老百姓也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

除此之外,棚膜花卉更是双福村的支柱产业,10栋大棚50万棵四季海棠花卉还未成熟,早已被预订一空,产值可达140万元左右。

80后张昊是吉林省委组织部派驻双福村第一书记,他说:“驻村后,我们结合村里实际情况,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坚持以党建引领,促吉双福公司跃升、促乡村旅游稳步发展的工作思路,做足‘土特产’和‘乡旅融合’文章,提高治理效能,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等问题,以老百姓的‘有求必应’,实现党支部的‘一呼百应’。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推进‘百村提升’项目、‘美丽乡村’项目、新建旱厕项目落地落实,积极引导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逐渐完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

近年来,东辽县坚持基层党建引领,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首创无职党员乡村治理“八大员”模式。成立政策法规宣讲员、环境保护巡查员、村务管理监督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公共财物管理员、乡风文明宣传员、产业致富帮带员和志愿服务组织员“八大员”党群志愿者服务团队,构建“村党支部+无职党员+群众”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据了解,双福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省“千村示范、百村提升”村,2022年被评为“五星级”村党组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阎红玉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