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村口成为“出海口”——贵州省岑巩县“乡村外贸”促产业振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刘久锋
  • 2024-01-19 21:45:01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发展。近年来,贵州省岑巩县抢抓全省加快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立足县域农特产品资源优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用好“乡村外贸”首批试点县契机,大力实施“乡村外贸”战略。借助跨境电商的数字化出海口,围绕“选定一个主导产业、选派一支服务队伍、推行一种发展模式、培育一批外贸主体”的工作模式解锁乡村振兴“新密码”。带领新农人们打破外贸地域壁垒,解决质量把控、物流时效、人才匹配等难题。推动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卖向全球,带动了乡村产业和企业发展,奋力开创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新格局。2023年,岑巩县销往俄罗斯赤塔市的首批思州柚重量高达4万斤,实现了县内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特产品自营出口的历史性突破。

一个产业为突破,多点开花循推进。岑巩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过渡的斜坡地带,因独特的生态地理位置,境内盛产的思州柚不仅颇有盛名,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推进“乡村外贸”发展过程中,该县顺应农特产品的发展趋势和资源优势,将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知名度高、群众增收效果好的思州柚作为“乡村外贸”的主导产业,全力将思州柚打造成为“乡村外贸”爆款单品。

经过不懈努力,岑巩县的思州柚凭借其皮薄肉嫩,汁多味甜的口感,以及无公害产品标识、“贵州省名牌农产品” “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 “2008北京奥运推荐果品”、国家地理标志性保护产品、贵州省名牌产品等多项殊荣,一度在国外销售市场上获得许多消费者的青睐,特别是在春节前后,思州柚的出口量远超平常成为外贸单品中的爆款。目前,岑巩县思州柚种植面积2.5万亩,惠及2100余户8800余人,其中脱贫户940余户3200余人,年产量1600万余斤,产值3200万余元。

在思州柚主导产业的带动下,岑巩县的农特产品打开了“乡村外贸”的大门,该县积极推动思州绿茶、果干、油茶等农特产品的海外销售,让多个农特产品成为主导单品的后续补给,在思州柚空销的季节中打开海外销售市场,让县内农特产品实现海外市场的持续输出不间断。

一个专员一单品,下沉服务解难题。在“乡村外贸”的推进中,岑巩县在省州选派外贸专员驻点基础上,增加推行“一个外贸专员联系一个外贸单品”工作机制,将县内熟悉外贸工作的业务骨干下沉到外贸企业开展驻点式办公、沉浸式服务,为企业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一对一解决企业在海关备案、报关、进出口许可证、银行开户、出口退税、融资贷款等困难,让企业在“乡村外贸”业务开展中快速便捷。

为拓展县内外贸单品的知名度和知晓率,该县积极组织企业带着产品参加国内展会、展销活动,让更多的农特产品走向出国门畅销全球。2022年,通过展会平台,岑巩县民丰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与俄罗斯格林达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推动贵州精品水果(蜜柚)出口俄罗斯产销对接合作框架协议》。2023年,第一批思州柚150吨,已出口俄罗斯。预计今年将出口600吨,销售额达240万余元。

一个基地一模式,因地制宜夯基础。岑巩县将“乡村外贸”的推进与盘活乡村产业紧密结合,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乡村外贸”产业。通过合作社带头示范,带动大户发展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种植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为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该县通过保底收购的方式引导群众自发种植,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拿出收益一定比例给群众分红,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群众有收入乡村才能实现振兴。

在施肥、土壤改良、品种改良、销售、品牌推广等方面,该县则按照“统一技术、统一培训、统一检测、统一标识和品牌”模式,加强对产业的管理和技术服务。目前,岑巩县有实绩的“乡村外贸”合作社1家,合作社带动种植大户40余户,带动散户100余户。一批主体一带动,单品销售渠道广。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岑巩县以思州柚出口的成功经验为切入点,认真梳理地方优势产业,依托县内的思州绿茶和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园果干等消费性工业品优势,建立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和企业项目库。

为进一步增强农特产品出口影响力和竞争力,该县构建了“1+N”的“乡村外贸”产业结构。在县内产品和企业项目库中,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有出口竞争力的企业和外贸产品,锚定“一带一路”、RCEP区域,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独角兽”新产品,带动县内茶叶、油茶、大米、果干等名优农特产品走出国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