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临近,慕名到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六里冲村买腊货的客人一茬接着一茬,村民们说,这得感谢村里有了腊肉加工厂,让自家猪肉卖出好价钱。
六里冲村是典型的山区村,不少留守老人们收入的“大头”就靠自家养的一头头肥猪。可遇到市场波动大,猪价走低,不少村民只能抹泪贴本卖猪。“好不容易将猪仔养大,却一分钱难赚。”2021年年底,村民们向刚上任村支书的黄华耘倒苦水。
“村里的土猪肉就是最好的资源,我们来帮着卖。”黄华耘和村干部四处吆喝卖猪肉,干了一段时间,他发现这种“小打小闹”终究不是长远之计。“近600户人家基本上都喂着两头以上的生猪,我们几个人日夜不睡也卖不完。”在村里一番走访下来,他萌生想法: 依托村里的合作社,收购村民们的生猪,统一熏制好后对外销售,既解决村民的烦心事,又能增加村集体收入。
但在湾组会上,一些村民提出疑虑:“怎么保障大伙的收益,别一年到头又是白干。”“熏出来,卖到哪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合作社给村民吃下定心丸,以“村集体+合作社+技术员+农户”方式统一建厂房、统一收购猪肉和生产腊肉。合作社管“两头”,专家管技术,年初与农户签订生猪订购合同,约定收购价始终高于市场价2到3毛钱,此外每头生猪还补贴三百元。这次,村民们“拧成了一股绳。”
收购资金从哪来?黄华耘决定“四处化缘”,充分借力乡村振兴扶持资金,加上村级自筹,解决了厂房、设备、收购生猪的资金问题。2023年6月,六里冲村农副产品加工场拔地而起,操作间、包装车间、冷库、检验室等一应俱全。
“2023年初,我们就与300多家农户签订了协议,下好了年底的订单。”黄华耘说,为了保证腊肉品质,对签协议的养猪农户“约法三章”:生猪大小要在300斤左右;必须是纯粮食喂养;看好的猪拍照留存,不能替换。这还不够,村里还请回有经验的老支书李家平,负责辨别收购生猪。
缺技术咋办?黄华耘请来有着20年经验的老师傅向钢,以技术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指导腊肉生产销售。合作社还为腊肉产品提前注册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忆农六里冲”。“10月15日一开张,村民要求上门收猪的电话就没断过。”向钢说。
得益于当地发起的爱心助农活动,熏制腊肉销售速度也比预想的好。“第一批熏制好的腊肉已经卖了小1万斤,销售收入十几万元。”黄华耘笑着说。“互联网+腊肉”更是给力,网上订单供不应求。
“明年一定多签几头!”76岁的村民李绍荣说,他在家细细算了一笔账,同样的猪,卖给合作社起码多了500元,“这么卖,大伙有赚头!”
村干部们也算了一笔账:2023年村民生猪总销售额是80多万元,平均增收1000多元,还带动了多个脱贫户就业。看见大伙儿士气高涨,黄华耘说出了目标:“今年的销售额要达到200万元,再扩大生产规模,签下更多的‘土猪’,带领乡亲们继续往前奔!”
作者:黎文来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乐明凯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