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直击——

提升早期预警能力为粮食减损赢得先机

2024-03-05 00:0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吕璐芳

3月4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首场"委员通道"集体采访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开启。来自不同界别的委员走上"通道",通过分享各自的故事和感受,回答记者关心的话题。

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中,世界各国携手同行,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赢就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回答了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的提问。

张兴赢表示,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创始国之一,中国科学家连续5届担任该组织第一工作组的主席,为应对气候变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当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居世界第一,全球1/4的新增绿化面积来自中国,我国成为唯一同时运行黎明、上午、下午、倾斜4条近地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为全球129个国家实时提供地球观测数据。

面对愈加频发的极端灾害天气事件,当前人类社会自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早期预警。"只需要提前24小时预警,灾害损失就能减少30%。预警不仅能挽救生命,并且能够提供至少10倍的投资回报。"张兴赢说,全球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去年8月,我国的一些粮食主产区也遭受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面对灾害,我们多措并举,通过全面提升早期预警的能力,为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损失赢得了先机,也为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二十连丰"贡献了科技力量。

2015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预警发布系统,形成了政府主导、预警先行、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救灾工作机制。张兴赢介绍,中国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首批缔约方之一,第二十八届缔约方大会于两个月前在迪拜召开,大会期间,中国举办了106场活动,向全世界分享中国在气候治理和应对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我国还建成了亚洲多灾种预警系统,为亚洲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灾害预警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除了气候变化问题引发关注,社会保障、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问题也是委员的热议话题,他们从小切口、小角度畅谈发展变化,传递了信心和力量。

近年来,全社会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也不断完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联理事、中国盲人协会主席李庆忠表示,越来越多的残疾人朋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他们在各行各业奋发向上、辛勤工作、默默奉献。残疾人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带给人们勇气和力量,他们以实际行动成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社会发展的贡献者。

中欧班列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为沿线国家人民带来了便利。通过中欧班列把"国货潮牌"运到了国外,也把"丝路洋货"运回了国内,丰富了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百姓的生活。这个春节,法国的红酒、德国的啤酒、俄罗斯的糖果等进口商品充盈着中国百姓的‘年货清单’。

见证了中欧班列十年"长跑",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国际陆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瑞领深有感触,"新的机遇由东南沿海向西北边境推进,新的增长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推进,新的奇迹蕴藏在沙漠绿洲和边境小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眉 杨梦帆

【记者手记】

用好早期预警这个"工具包"

孙眉

今年年初,不期而遇的寒潮,让大家经历了"到北方看冰灯,回南方拍雪景的时空穿越",也给交通出行、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威胁。近30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多端,热浪、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频发,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有数据显示,全球约92%的自然灾害、68%的因灾死亡人数、84%的经济损失,都是由气象灾害引发的。

犹记得去年7—8月间,强台风频繁登陆,华北、东北、黄淮、东南沿海局地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惊心动魄的受灾场面还历历在目:河北涿州市洪灾!黑龙江五常市洪灾!同期西北地区局地还发生严重干旱。但是,2023年我国粮食生产高位增产,总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我们经常会说,减损也是增粮,气象部门通过提升早期预警能力,精准预测了降雨区域和量级,为多地农业防灾减灾赢得了先机。

我国是全球气象灾害相对高发区域,我们也在思考,极端天气下,如何通过气象监测预警减少粮食损失。这就需要全面提升早期预警能力,完善灾害应急工作体系机制,为农业防灾减灾赢得充分时间。此外还要抓住全球气候变暖、种植带北移等趋势,调整农业生产布局,稳面积提单产。同时,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变得更及时、更准确、更科学。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