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大豆的起源国,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大豆种植历史。当前,我国大豆年消费量约1.1亿吨,对外依赖进口量超过9000多万吨。国家高度重视大豆供给安全,扩种大豆和深入推进大豆油料产能工程已成为重要的政治任务。
2024年全国两会上,针对我国大豆自给率低、对外依赖度较高的现状,全国人大代表、华南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教授建议实施“北豆南移”战略,提升我国大豆自给率。“广东虽然不是大豆的主产地,但在大豆加工方面位于全国前列。实施‘北豆南移’战略,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供需矛盾。”谢青梅认为,华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光热水资源丰富,可以实现一年种植三季。华南适合间套作和轮作的潜在耕地超过5000万亩,扩种大豆潜力巨大。此外,广东有约千万亩冬闲田可用于种植耐冷大豆,不仅可以用作青贮替代豆粕,还能改善土壤。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积极开展大豆研究,为实施“北豆南移”战略创造了科研基础条件。创建“政府+高校+联盟+企业+农户”的成果推广模式,建立大豆间套作栽培、免耕栽培、高效菌肥使用等关键技术,其中“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被列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新品种及新技术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其中间套作大豆技术应用使农民增收约100元/亩,共增收约62.4亿元。
谢青梅建议,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华南地区相关省份、科研院校和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从品种、栽培、加工、农机、补贴、收储等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推进实施“北豆南移”国家战略;布局建立“华南大豆协同创新研究院”,聚焦热带亚热带大豆资源搜集和精准鉴定、大豆超高产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高油高产多抗兼广适应性大豆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工作,为“北豆南移”提供科技支撑;设立“北豆南移与南豆北移的广适应性超高产品种选育”重大核心攻关项目,充分利用和解析热带品种的优势性状,通过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进行南北资源基因的整合,培育适合不同地区的超高产突破性新品种,助力打好种业翻身仗。
作者:彭桂香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炜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