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①丨业兴村旺 山乡大地迎蝶变

2024-03-09 07:42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杨晰然

“杨书记,您讲得真好。尤其是刚才讲到‘现代农业产业变成富民大产业,全村总产值达4亿元’的时候,真提气。我一定得到你们村去学习学习。”

“鲁书记,你们村也不错啊,电商搞得红红火火,螃蟹卖到了全抖音平台第一。咱们互相学习,会后就安排。”

3月6日上午,江苏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后,两位村党总支书记相约到对方的村里去学习考察。

杨恒俊是江苏省靖江市新桥镇德胜中心村党委书记、德胜村党总支书记,鲁曼是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合作社理事长、高作镇陈甲村党总支书记。说起来,两个村子确有相似之处:都是苏北经济基础较薄弱的传统农业村;因为找准路子,村里的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步发展起来,如今不仅早已摘掉“穷村”的帽子,还做到行业领先。

聚资源,强支撑,稳基础。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全国各地的乡村产业遍地开花,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乡村产业”再度成为热点话题。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靠什么,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应聚焦什么,如何做好“土特产”文章……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百花齐放

“我们村就是个普普通通的村,没什么特别的资源。但我认为,平凡的村也有出彩的机会。”鲁曼十多年前返乡创业时,陈甲村就是个稻麦两季的传统种粮村,农民收入比周围村都低,“怎么出彩,因地制宜找准路子很重要。没有资源怎么办?那就创造‘优势’。”

鲁曼发现,其实当地不缺好产品,农民做产业,最薄弱的环节是销售。于是,她瞅准互联网发展机遇做起了电商,这两年赶上直播的风口又乘势而上,实现了产业升级。

“在建湖县域范围内,有做藕粉的村、做鱼圆的村,而我们村是专业的电商销售村,专门做销售。”鲁曼说,“一个村的人才、资金等资源有限,不一定都做大而全,找准自己的特色定位最重要。”

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百花齐放。当前,全国各地的村都有了一定产业基础,但也面临同质化、市场竞争力弱的问题。升级乡村产业,首先要解决路子和方向问题。

“农产品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产品类别和产品特征上。产品类别同质化比较容易理解,产品特征的同质化大家关注不多。任何形式的过度同质化,都会导致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价格下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杜志雄表示,不同地方在选择土特产产品时不能简单地依据地理条件,当然如因发展其他产业不适合等因素造成无法避开产品类别雷同时,应在产品的营养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发力,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后者短时间内较难实现,所以最好选择特征不尽相同、能够激发消费需求的产业。如果不注重产品同质化问题,就容易面临发展困境,导致资源浪费,农民利益受损。

如何解决?“发展什么产业的决策很重要。”杜志雄认为,受限于教育和技能,农民在信息获取和市场运作方面相对滞后,无法及时进行结构调整;而政府选择产业时更多是基于落实责任,由于市场信息掌握也不是很充分,同样很难做出正确抉择。可以借鉴国际做法,通过生产服务型组织帮助地方发展适宜产业。

杜志雄表示,市场是动态的,受到消费取向、支付意愿等多重因素影响。要想综合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产品选择,可能老办法难以行得通。一个可行的选择方案也许是,未来借助人工智能(AI)等新质生产力搭建一个决策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能与农业大数据公司(或者就基于大数据公司建设)的关于特定产业(品)生产供给、消费需求等信息相结合,最大化掌握产品市场格局、市场走向,帮助生产者综合决策、选择产业,使其所选择的产业能尽快在市场站稳脚跟,获得收益,真正做好乡村“土特产”这篇大文章。

抓住特色,科学决策,才能各美其美。“我们已经形成了‘乡村产业全县一盘棋’的格局,有种植专业村、养殖专业村,也有我们这样的销售专业村、加工专业村,在整个县域范围内形成了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大大提升了产业效益,避免了同质化竞争。”鲁曼说。

抓住关键要素,做优精品产业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要素。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更是一个“加力爬坡”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优势资源。

“来,尝尝我们村的‘秦阳’苹果,这是村里最受欢迎的苹果品种!”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水峪村党总支书记杨春平见到记者热情地说。

苹果是水峪村的主导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水峪村的苹果产业也经历了起起伏伏。“1999年,苹果价格大跌,我们村的果农都遭受了损失。”杨春平回忆说,“如何找到出路?关键还要靠技术。”

杨春平有个形象的说法:“三三得九不如二五一十。”什么意思呢?3个售价3元一个的苹果不如2个售价5元一个的苹果卖得多,讲的是种苹果要追求质量而不是数量。“盲目追求数量,市场供过于求,反而价格低了,只有追求品质,消费者喜欢,才能卖上价。”

提升品质的关键是技术。杨春平和当时村里的班子把苹果专家请进村,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又在专家指导下选种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慢慢地,苹果产业又有了起色。“现在时兴的套袋技术、滴灌技术,我们都是早些年第一批用上的。”杨春平说。

“现在到我们村,两纵十三横的格局,130多栋小洋房,整整齐齐,家家户户盖楼的钱都有卖苹果的贡献。”杨春平接着说,“以前我们村的目标是争当镇里的‘排头兵’,如今,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我们的目标也升级了——争当全省先进村。”

水峪村苹果产业升级的过程离不开技术的加持。各村特色产业都是如此,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人才亦是如此。无人难以兴业,无业难以聚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眼促进农民增收,壮大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养用好乡村人才。

“社会少了一个老板没什么,但村里多了一个‘领头羊’了不起。”杨恒俊回忆,“15年前,我刚回村任职时,新桥镇领导就是这样鼓励我的。”2009年,杨恒俊毅然放弃蒸蒸日上的生意,不顾家人的反对,用12年时间把一个矛盾复杂、经济贫困、年收入仅2.3万元、负债近50万元、靖江有名的“后进村”建成了全市数一数二的富强村。

如果不是像杨恒俊、鲁曼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带着先进的管理理念、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产业发展,也不会有德胜村们的富裕,农民的安居乐业。

“如果现在问我们村有啥资源,最大资源就是人才了。”鲁曼说,“电商产业做大后,村里吸引了上百名全国各地的电商直播人才。因此,我并不一味倡导本村年轻人留乡,大家有能力出去闯是好事,但村里产业起来了,自然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聚集,这是个良性循环。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产业强、活力足的乡村。”

集聚优势资源,延链强链补链

“我们就在一产基础上做文章,农业也能做出花样。”杨恒俊坚定地带领村民发展农业产业,不仅把村里的800亩蔬菜、2000亩水稻、800亩水产养殖全都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种养,做高端市场,还建立了冷库、加工厂,打响了品牌,走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才能提高农业效益。眼下,我们村的发展重点除了特色种养、电商,还拓展了观光旅游业态,让更多城里人来到农村,享田园之乐。”杨恒俊说。

随着特色产业落地生根,补齐加工、冷藏、销售的短板环节,从一产向二三产延伸,成为各地农村共同的目标。

“苹果下树后的冷藏保鲜一直以来是个大难题。”杨春平说。这几年,水峪村建成了千吨冷库,苹果摘下来后,直接进冷库,保持其品质,能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稳定农民收益。2023年,水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多万元。

谈及发展展望,杨春平表示,将拓展乡村采摘、观光旅游增收路子,争取果蔬类深加工项目,探索多元化发展方式,下活村集体经济“一盘棋”,让群众充分享受产业发展红利,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

如果说各有亮点的乡村产业呈现“小而美”的特点,那么在更大范围内,经过多年的优势产业集聚发展,一批批大的农业产业集群正不断涌现,成为带动现代农业产业的“先锋队”。

“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围绕农产品的上下游,形成从原料生产到高精尖产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说,“产业集群一定是有一定规模和生产能力的,要进一步打通各链条,降低流通、交易成本,形成利益相关的一整套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带动农业产业向着规模更大、链条更完整、质量更高的方向发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朱一鸣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