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婧
浙江长兴古银杏树群因保护不力陷入长势衰弱甚至濒临死亡的境地,政协委员呼吁加大保护力度;“世界梨都”安徽砀山农药包装废弃物如何处置成为环保难点,政协委员调研后将此问题写入提案;青海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活动区域逐步靠近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心,人兽冲突矛盾日益凸显,人大代表对此强烈关注,多次提出建议……
怎样实现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如何将建议和提案落到实处?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一批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典型案例。最高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批典型案例涉及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多个领域,聚焦人大常委会督办的重点建议和政协督办的重点提案转化为检察公益诉讼案件线索等情况。办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代表委员履职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努力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转化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记者从中选取3起案例进行解析,展现人大建议、政协提案转化为实际措施的过程以及成效,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
凝聚监督合力拯救古银杏树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小浦镇八都岕是浙江省古银杏树分布最集中的重点区域,共有登记在册的百年以上古银杏树3448株,被称为“十里古银杏长廊”。近年来,由于当地大量新建改建农村住宅,该地区出现古银杏树干周边地面硬化、杂物堆积、建筑压迫、悬挂重物等违法问题,阻碍古银杏树健康生长,造成部分古银杏树叶量稀少、落叶提前、叶片枯萎。
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督促保护古银杏群落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主动将政协提案中涉及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转化为重大监督事项进行案件化办理,有效凝聚检察监督和政协监督合力,统筹推进公益诉讼办案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推动建立长效机制。
在2022年1月浙江省两会上,有政协委员针对古银杏群落保护不力问题,提出《关于加强对古银杏等古树名木依法保护的建议》,建议进一步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公益诉讼相衔接的协调配合机制,发挥检察公益诉讼职能作用,促进古树名木相关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浙江省政协将该提案作为重点提案,并确定由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主办,浙江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林业局会办。
经查,小浦镇古银杏树存在非通透性硬化地面问题的有323株,周边堆放杂物、建筑压迫、悬挂网线等问题的有523株,长势衰弱、濒危死亡的有181株。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小浦镇人民政府未能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邀请政协提案人以及省财政厅等单位,会同湖州市检察机关、长兴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和小浦镇人民政府召开公益诉讼磋商会,形成专项整治、依法养护、长效保护等磋商意见。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乡镇积极落实整改,破除323株古银杏树地面硬化问题,对502株古银杏树周边堆放的杂物进行清除、悬挂网线进行拆移,并投入200余万元资金对长势衰弱、濒危古银杏树实施“全覆盖”养护。
在个案办理的基础上,浙江省人民检察院联合省林业局在全省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全省共办理古树名木保护公益诉讼案件273件,实现以点带面,全域推广的办案效果。
协同开展公益保护守护“世界梨都”
安徽省砀山县素有“世界梨都”“中国酥梨之乡”等美誉,该县拥有梨园百万余亩,每年防治果树病虫害的农药消耗量高达5000余吨,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处置一直是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难点。随意丢弃的农药包装废弃物不易降解,残留农药更会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既给“砀山酥梨”品质、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也威胁着群众的健康与生活。
2023年3月,政协委员在砀山县下乡调研时发现该县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药包装废弃物随意丢弃问题较为严重,于是在该县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的提案》。
砀山县政协将该提案转交砀山县人民检察院。砀山县人民检察院立案,县政协指派两位政协委员参与调查。
经调查,砀山县多个乡镇农药经营者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制度、台账等,未设立专门回收装置,农户因此将农药包装废弃物作为一般废品处理,或作为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
2023年4月26日,砀山县人民检察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参加公开听证会,现场向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书,建议其依法建立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体系和责任机制,推进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和无害化处理。该局回复称已制定实施方案,督促各乡镇整改到位。
2023年7月18日,砀山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县政协开展“回头看”工作,发现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不规范情况依然存在。结合县政协民主监督意见,砀山县人民检察院依法向砀山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令砀山县农业农村局依法继续履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等监管职责。法院支持检察机关的全部诉讼请求。
该案判决执行促成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向县政府申请农药包装废弃物处置专项治理经费40余万元;通过网格化监管督促镇村相关责任人落实管理责任,组织村保洁员进行清理,对农药经营者进行培训;督促农药经营者、行政村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桶,建立回收台账,实现综合系统治理。
在这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中,检察机关与政协机关通过法律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衔接,协同开展公益保护,合力守护“砀山酥梨”优良品质和“世界梨都”美好乡村建设。
以个案办理推动类案治理破解人兽冲突
近年来,随着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活动区域逐步靠近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心,人兽冲突矛盾日益凸显。同时由于牧区草原流浪犬数量日益增多,大量流浪犬未注射疫苗且攻击性较强,不仅对农牧民群众身体健康安全造成威胁。
在青海省检察机关督促整治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致害行政公益诉讼系列案中,检察机关聚焦人兽冲突问题,通过个案办理推动专项监督、类案治理,助推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青海团代表提出关于“加大对涉藏地区草原流浪犬问题整治的监督力度”的建议。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又有全国人大青海团代表提出,“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之后生态保护成效显著,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人兽矛盾’。”相关人大代表建议为检察机关督促整治野生动物致害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
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查明,三江源地区野生动物致害事件数量剧增,仅2018年至2019年期间,青海省共和县辖区内就发生流浪犬咬伤畜禽事件101起,伤人事件5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万余元。全省相关市州辖区内大量流浪犬未注射疫苗,极易引发狂犬病、棘球蚴病等人畜共患疾病。
2022年1月,青海省人民检察院部署开展流浪犬治理检察监督专项活动,7个市州21个基层人民检察院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63件,发出检察建议39件。通过诉前磋商、检察建议等方式促请公安、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行政机关强化对辖区内流浪犬的收容与治理,召开检察公益诉讼助力犬只管理听证会,推动流浪犬治理、疫苗接种工作规范化,流浪犬问题得到初步遏制。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林业和草原局会签《关于建立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协作配合机制的意见》,将全国人大代表的建议转化为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控的工作合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破解三江源地区人兽冲突治理难题,青海省海西、海南、海北、果洛、玉树五地检察机关加大办案力度,15个基层院共办理人兽冲突治理公益诉讼案件107件,促请国家公园管理部门等设立警示标识121个,开展教育培训136场次,健全完善应急预案98项。如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人民检察院针对棕熊闯入牧民家中捕食家畜,造成63户牧民104只家畜被咬死咬伤,62间房屋被破坏问题,通过检察建议促请行政机关采取有力措施加强防范。行政机关及时开展夜间防熊巡护,邀请研究团队在重点区域布设夜视仪,热成像搜寻、监测棕熊活动轨迹,并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在办案基础上,青海省人民检察院与省公安厅、省林业和草原局、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会签《关于加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防范行政执法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 助力国家公园建设的协作意见》,为解决人兽冲突问题提供机制保障。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