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全国两会闭幕后,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蒙徽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强调要以共同缔造为基石,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提供有力支撑。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湖北各地以共同缔造为理念,纷纷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如何打通新时代群众路线“最后一公里”?云梦县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探索出一套加减乘除法,着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形成了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近日,记者来到云梦,探访了多个乡镇、社区和村庄,感受到基层善“治”带来的温度、热度和效能。
开办“幸福云家”“四点半课堂”——
暖心事上做加法
社区、村落,是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经商务工,“一老一小”吃饭难、照料难、托管难,成为农村最现实的问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群众在哪里,我们的工作就做到哪里;群众的困难是什么,我们的工作重点就是什么。”云梦县委书记高文峰说。在云梦,城乡社会治理便是从“一餐热饭”“一份陪伴”入手,为“一老一小”打造幸福家园,在服务群众的暖心事上做加法。
自从去年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建起了幸福院,医务室、幸福食堂、棋牌室等一应俱全,老人们住进去不仅生活有人照顾,还有了伴。这也解决了很多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后顾之忧。“幸福院建起来后,很受村民欢迎,床位都住满了,明年还准备增加房间和床位。”盛砦村党支部书记肖燕武告诉记者。幸福院的旁边就是四点半课堂,是孩子们的托管场所,建有自习室和游乐室。渐渐地,这里成为了村民茶余饭后小聚和自发开展公益活动的场所。
老人们在云梦县胡金店镇盛砦村幸福院里晒太阳聊天。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摄
在云梦,15个村和云台社区、幸福社区等6个城市社区建成集幸福食堂、四点半课堂等功能于一体的“幸福云家”。他们没有机械地照搬便民服务功能,而是真正从群众所需出发开展服务。村民们的心暖了,凝聚力也更强了。
云梦县村里的四点半课堂一景。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摄
掀起“门房革命”、村头建起调解工作室——
烦心事上做减法
基层是社会治理创新最活跃的地带,也是社会矛盾的前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有了方向和遵循,云梦县委副书记尹亮认为,化解矛盾,关键还是要减少让老百姓烦心的事,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矛盾不激化、问题不积累、公信不缺失。
如何做好这道“减法”呢?云梦县调动多种资源下沉,做好基层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
云梦县城关镇云台社区棉纺厂的小区门房。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摄
云梦县城关镇云台社区棉纺厂小区门房是该县“门房革命”试点之一。日前,记者在这里采访时发现,门房虽小,却成为了老百姓学习的大课堂、社情民意的集散地、便民服务的前哨站。门房里有一本厚厚的笔记清晰地记录着哪家哪户遇到了什么问题或困难,解决到了什么程度,正在社区值班的云梦县人大代表陈幺春告诉记者,“云台社区的共驻共建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社区工作人员轮班在门房值班、预约上门、政策宣传、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服务,每周组织小区居民召开民情恳谈会。”“社区‘门房革命’是加强居民和社区的沟通桥梁,实现居民办事便利化,邻里之间有什么问题,在这里可以及时化解,实现了为民服务零距离。”云台社区党委书记刘琪说。
云梦县曾店镇朱桥村的人民调解工作室。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摄
在云梦采访时,记者还发现,县人民法院采取4个中心法庭+2个巡回审判庭+N个巡回审判点的模式,很多村湾还设了“法官工作室”“人民调解工作室”。朱传英是云梦县曾店镇的一名辅警,因为熟悉法规,又是朱桥村人,深得村民信任,也成为了朱桥村“人民调解工作室”常驻调解员,每年调解大大小小纠纷几十起。“有几起矛盾特别激烈,差点闹上法庭,后来到这里我们耐心调解,矛盾也化解了。”说起这些,朱传英很欣慰,有了调解工作室,村里多年没出现上访和诉讼。
创立“德育超市”,设立自治组织——
公共事务做乘法
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是一切工作的“制胜法宝”,做好城乡社会治理尤为如此,只有共治才能真正实现善治。
为了更好地组织和发动群众,云梦县深入推进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凝聚最大智慧,把决策共谋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起点,以人民公司及其他合作社等有效载体,按市场化方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引导群众出资出力、投工投劳、让地让利,在公共事务做乘法。
黄土坡村位于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义堂镇,这里历史悠久,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的黄香就诞生于此。三年前,黄土坡村是远近闻名的“问题村”。这里村民之间矛盾冲突频繁,干群关系一度紧张。近年来,黄土坡村坚持党建引领,充分挖掘黄香“孝善”文化,创立“德育超市”,通过攒积分、比积分、兑积分,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我们把村民参与村内所有活动,包括志愿服务、孝老敬亲、勤劳致富、互帮互助等都纳入管理范畴,成效显著。”黄土坡村党支部书记高享柏说,现在村里还组建了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村里风气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德育超市’让乡风文明蔚然成风,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善治模式 ”。云梦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海波说。
在做群众工作时,云梦也十分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很多村庄,村民自治组织都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牵头,由此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力量资源,点燃了群众齐抓共管的激情。胡金店镇合心村采取“四议两公开”的形式动员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在外干建筑工的村民,无偿出工出力,无偿提供材料,无偿捐出土地,共同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合心”村。
共定村规民约,弘扬传统文化——
陋习恶习做“除法”
基层治理尤其乡村治理中,陈规陋习专项整治是绕不开的重要一环。革除陈规陋习,既需要循循善诱,也需要强制入轨。云梦在“破除”的路上,因地制宜,探索培育“文明新风”创新举措。
“清明河,立村规;共同治,家乡美……”一首节奏明快、内容丰富的村规民约“三字经”正在清明河乡流行起来,无论是在村民家中,还是在学校里,大家都能哼唱出村规民约。几十条规则看起来复杂又难记,通过传唱的形式变得简单易懂。
村规民约立起来,移风易俗才有章可循。云梦各村党组织动员村民建言献策,制定村民文明手册、“村规民约”,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协商格局,充分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村里的事情由村民说了算,让“村规民约”真正成为务实管用权威的“小宪法”。义堂镇黄土坡村把“孝康家庭”“孝贤村民”“十佳小孝星”等评选标准纳入村民文明手册。通过这些规则的遵守和执行,云梦县让“好规矩”成为乡风文明的“铁纪律”。
治理陈规陋习,面上改的是行为习惯,质上改的是价值观念。随着云梦乡村治理的逐步推进,各地围绕移风易俗等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将道德文化传承、农村文化建设、乡风文明建设融入乡村治理实践,增强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个个和谐文明的乡村遍地开花。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