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苹果是享誉全国的靓丽品牌。近年来,山东省烟台市启动两轮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3年行动,坚持“链”上发力,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和管理创新,培植苹果产业新质生产力。2023年苹果产量达560万吨,产值、单产稳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坚持全产业链培育,让优势更“优”。政策先导明方向。叠加前3年产业发展行动的基础成效,出台《关于深入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2025年)》,为新一轮产业高质量发展匡正导向。市、区两级构建起行政主导、部门主抓、行业主推,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良性运行机制。举办国家—省—市—区四级苹果产业技术线上线下培训及观摩会762场次,培训人员28.1万人次,夯实技术人才;加大保险护航力度,全市苹果投保面积17.7万亩,保费收入7071.8万元,同比分别提升33%和60%。补齐短板提质量。推动模式创新和多元化品种布局,制定免套袋苹果行业标准;从创新“互联网+农机作业”服务模式创新,到打好“加工、出口、电商”组合拳,全力补齐产业链条短板。承办2023年山东跨境电商生态大会暨中国(山东)跨境电商博览会,组织农村电商培训会,开展线上营销、扩大出口。打造龙头强引领。围绕“种、储、供、销”精耕细作,不断放大优势。增设作业平台及贮藏保鲜建设项目,获批山东省果品贮藏加工共性技术标准创新平台,全市果品贮藏库1455座,库容能力达391.6万吨;全市苹果产量保持在560万吨,占全省3/5、全国1/7,亩均单产是全省均值的2倍,真正将“小苹果”变身“大产业”。
突出全价值链提升,让精品更“精”。育种改良抓源头。发挥高校、科研院所作用,做实“人才、技术、模式”三项支撑。邀请李林光研究员担任育种攻关团队首席专家,组建烟台苹果种业创新团队,为211名新型职业农民申报职称评定;引进、培育和推广烟金蜜、馨元萃等特色苹果新品种26份,烟脆红、烟黛红、烟丹脆、烟霞红1号4个品种获农业农村部新品种登记证书。生产体系齐提升。实施优质苗木培育、果园沃土养根、装备设施提升3项工程,认定挂牌市级苹果、大樱桃等脱毒大苗繁育基地10处;推广土壤有机质改良提升技术,在海阳、栖霞建立土壤改良试验园3处;制订《烟台市数字农场创建认定工作实施方案》,已建数字农场6个,新建5G基站3000个。做强龙头聚合力。按照培育“龙头园”,提升“骨干园”,发展“精品园”思路,打造现代化果园建管示范体系。在栖霞、蓬莱等9个苹果主产区市打造装备高端、品种新优、技术模式先进的示范果园;在牟平等区市新建5处高标准“大果园”;申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新认定市级龙头企业4家,组织引导新发展果品加工经营主体38个;投资1.8亿元建成海阳苹果数字综合体项目,业内率先实现11个环节全流程自动化。
注重全循环链迭代,让特色更“特”。抓模式降本增效。围绕“经营主体散、果农组织程度散、地块管理散,用工高、消耗高、成本高”“三散三高”问题,应用推广规模化、机械化、轻简化“三化”种植模式。全市10亩以上规模化种植比例和综合机械化率实现双提升;实施果菌间作、果粮间作模式的“果+X”项目,提高林下土地利用率,促进土壤生态良性循环。抓流转育小培大。有序推进果园用地流转,支持果园地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扶持村级服务站、农民专业合作社、电商公司“三小”主体,促进“小”农户和“大”果业发展有机衔接。抓融合赋能品牌。实施“区域+产地+企业+果园”品牌应用工程,推出“烟台苹果精品旅游”线路,加快“苹果+文旅”融合共进;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承诺制度,苹果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9%以上,苹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新认证达20个。参加中国农交会、绿博会、中国—东盟国际农业合作展等国内外大型会展16场次,高标准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山东国际苹果节等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走访对接果业龙头企业,组织龙口、招远、莱山签约果品研发、加工科技项目3个,投资金额约20亿元。
作者:曹永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