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农头条 详情

农民日报客户端

微信扫一扫: 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明知山有虎

  • 编辑:高玥
  • 作者:赵倩倩 颜旭
  • 2024-04-15 08:46:19

在黑龙江,中俄边境旁的东宁保护地,有一支守护东北虎的女子巡护队。

女子巡护队。

流水潺潺,山林间一只母豹带着三只幼崽散步,母豹的目光一直落在幼豹身上,直到它们全部顺利过河……这幅林中漫步的温馨画面,出现在黑龙江省东宁市朝阳沟林场内的远红外相机里。如果你是游客,或者单纯从相机里欣赏这一幕,感受到的都是一幅“万物皆有灵”的美好画面。可如果常年在山上与它们相伴,那要面临的就是严寒、孤独与危险了。这个林场是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的核心区,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仅一河之隔,常年有虎、豹、鹿、狍子、野猪等多种野生动物出没。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森林精灵”,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采取清山清套、打击乱捕滥猎、修复破碎栖息地等一系列举措,畅通了虎豹跨境迁徙的廊道,为它们打造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梅花鹿、野猪、狍子等野生动物明显多了起来,东北虎、东北豹这些极度珍稀动物的踪迹也渐渐多了起来。这一切,离不开“森林卫士们”的默默奉献。

每天在深山里跋涉七八公里,冬天打在脸上如刀割的寒风、过膝的积雪,夏天茂密植物的阻碍、蚊虫蛇蚁的侵扰,雨后的泥泞、雪后的湿滑……这是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巡护队”的日常。而在这个似乎是男人的“专属领地”中,却活跃着女性的身影。2019年4月,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成立了第一支女子巡护队,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少有的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的专职女子巡护队。驻守在大山深处,穿梭于丛林之间,无数次地走在巡护的路上,每个月20多天在山里巡护,承担着清套、为有蹄类野生动物补充饲料、布设和维护野保相机、整理相机数据、监测野生动物等工作。她们一直都在从事高强度的体力与脑力劳动,用自己的努力与付出,不断修正人们对于女性娇弱的刻板印象,同时守护着栖息在这片山林中的野生动物们。

从危险到探险

每当我们事后追溯一件“大事”是如何发生的,往往会发现,它们总是诞生于一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时刻,女子巡护队的成立也是如此。“就是当时在林场工作的女生越来越多,领导觉得女生工作会比较细致,就把我们单独划成了一队。”队员徐春梅说。等到她们出了名,外界的诸多想象涌来,甚至赋予其一些探险的神秘意味时,她们总是说,自己的工作其实很日常和普通,或者说,她们也是抱着这样的平常心去从事这份工作的。“刚开始上山不怎么害怕,我们从小在林区长大,都是林业子女,都习惯了。”徐春梅是个“林三代”,从小看着父亲早出晚归,加上不想离家太远,顺理成章“女承父业”。

可等到自己真去做了,她才体会到父亲默默扛下的危险。就拿寒冷来说,从小就在东北长大的徐春梅,从不觉得“冷”是个多大的事儿。可等做了这份工作,她才知道,长期待在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里,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山上不仅冷,而且风大。哪怕带了厚厚的面罩,也快喘不动气了,依然感觉风像刀子似的在割脸。”如果遇上下雪天,为了避免山上路滑,她们都穿军用的大头鞋,再套上雪套。“可是雪不停地往雪套里面钻,越走越沉,每抬一步脚都变得无比困难,就像从沼泽地里,往外拔自己的脚。”如果再碰上女性生理期,就更难捱了,徐春梅有一次被冻得停经了四个月。

一次上山,恰逢刚下完雪,又落了雨,原本就陡峭崎岖的山路,走起来更加艰难。徐春梅一个没站住,就脚底打滑摔了下去,来不及思考,她第一反应就抱住了旁边的树,一动也不敢动,只能呼喊队员,所幸她们及时赶到,拽着腿把她拖了上来。“当时大脑一片空白,没想什么。但回来后真的很后怕,万一那棵树不牢,我可能就直接掉下山去了。”尽管这样,徐春梅晚上回家后也没敢告诉父亲,怕他担心。

图为徐春梅在测量并记录野外巡护途中发现的野生动物足迹。

队员白雪从事这份工作,一开始也是出于一种“天真”。“我之前保险公司的工作太累了,想换个环境。而且看着我爸干了一辈子,不也挺好的。”等到真正自己做了,白雪才体会到,日常生活中身体上的小毛病,到了山上,就会被无限放大。

有一次上山,她们路过一片蒿子地,正值八月蒿子传播花粉的季节。白雪有严重的鼻炎,“当时整个眼睛就睁不开了,鼻涕眼泪唰唰地流个不停,眼角特别刺挠,完全睁不开眼,只能强忍着。”而且因为怕麻烦队友,拖慢她们的工作进度,她也不好意思提前下山。

除了这些,最怕的还是遇上大型野生动物。“特别是受过伤的野生动物,会攻击人。我们的同事就被野猪攻击过,大腿缝了好多针,差点把命交代了。”白雪说,这些都不可预判,毕竟山上有虎、豹,巡护队员上山的时候会带上一些鞭炮,随着走随着放一下,因为野生动物也怕人,一般情况下他们还是会有意躲避人的,放个响,能够降低与它们“面对面”相遇的概率。“我们经常开玩笑说,如果真碰见老虎了,谁胖就把谁的腿全吃了。我们也有培训,如果真遇到老虎,不要转身就跑,尽量跟它直视,保持不动或是慢慢往后退……”

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们从新队员变成老队员,经历得多了,经验丰富了,原先的那种防御心态就变成了一种探险心态。“随着远红外相机监测到的老虎和豹越来越多,我们再上山的时候就会寻思它在哪儿藏着呢,今天能不能看见它们啊,万一真看见了,甚至像中了彩票似的。”

感受大自然的召唤

德国著名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洪堡,在《去往新大陆赤道地区的旅行》和《宇宙》中曾写道,对自然“科学和美学的凝视”,是理解宇宙的必经之途,之后也必将成为一种“自然的宗教”。著名史学家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写道,“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

几乎每一位采访对象都向我们描述了类似的时刻——在某一刻,作为个体,她们感受到人与造化、人与自然无尽藏之间深刻的召唤和联结。在常年与严寒、危险、野生动物为伴的日常生活里,他们曾无数次体会到这种“道无不在”。大自然无私而又慷慨地、源源不断地给她们输入能量。

“在山上有时候会看到一群鹿在丛林中闪过,今天能碰见野兔,明天或许能碰见一只狍子,后天能碰上野猪……每天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白雪发现,大山的颜色一年四季都不相同,每次上山她都像开盲盒,“等春天一到,山上的花就都开了,野菜也会冒出来,还有野果、浆果……秋天可以采山核桃,每天上山前都不知道会遇到什么,就会充满期待。”

大自然对人类强大又无私的治愈能力,让她置身其中时,生活上琐碎的烦恼很快就烟消云散了。“大家都愿意去山上溜达,有自然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各方面都觉得好。刚开始在体力方面会感觉有些累,但是精神上是愉悦的。”白雪不后悔辞掉了原本高薪的工作,“虽然那时候挣得多,但是精神上很疲惫、很紧绷,哪像现在,每天都能让我免费‘郊游’。”她也很珍惜每天都有队员们相伴,“中午大家就在山上吃饭,你今天带点好吃的,明天她带点,大家跟野炊一样,哪怕是带着馒头就火腿肠、咸菜,坐在一起吃饭,感觉也是香的。”

图为队员在记录野外监控的数据。

对这份工作,白雪还有种隐隐的自豪感。“上山的话,每天平均下来要走2万步左右。”虽然很累,但回来的时候,看到微信运动步数排名,就像自己赢了场比赛似的。特别是当男同事说“你们女的上山行吗?”白雪的劲头会更足,“你们能行,我们也行啊!”有的地方山比较陡,天这么冷,大家都会担心女生是不是上不来。“但是我们都克服了,我们都做到了。”白雪说,有时候不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而是想证明给自己看。

“他们都能上,那我也可以。”就是靠着心里这股劲,白雪很少有求助的时候。“哪怕有时候车坏了,抛锚了,我们这帮女的一边哼着歌,一边唠着嗑,三下五除二就搞定了,也挺有成就感的。”平时走累了,也是几个女生你拉我一把,我拉你一把,互相鼓励打打气,也就这么过来了。春天看植物生长,冬天和冰凌花相遇,每天有姐妹相伴,就这样,白雪她们,慢慢把根扎在了这里。

第一手资料

但这份工作终究不是郊游,她们最重要的使命就是获得野生动物的第一手资料。

每天上山巡护的工作,从坐上车赶往目的地的路上就已经开始了,赶路的这段时间,队员们打开定位软件,到达当天要巡护的山脚下时,就开始记录了,一路上可能会看见的动物足迹、粪便、猎套的地点,这些都会被写在记录本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外相机技术现在已经成为生态保护领域的一种重要工具。这种相机可以在夜晚或低光照条件下拍摄动物的身影,为科研人员提供宝贵的野生动物活动信息。红外相机通常采用被动热成像技术,能够捕捉到动物的身体热量,并将其转化为清晰的图像。它不会干扰动物们的自然行为,对动物的影响极小,同时能够长时间工作,不受天气和环境的影响。

为了掌握东北虎豹种群数量、结构等动态信息,巡护队员们根据野生动物频繁出现的地方,布设了监测东北虎豹等野生动物数据的“千里眼”——红外相机。据了解,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共有200多台远红外相机,布设在没有传输信号的地方,以便监测动物们的生存状况。

维护红外相机是巡护队员们的重要工作。她们需要定期给相机换下电池和内存卡,才能确保记录下各种野生动物活动的身影。徐春梅介绍说,到达每一个相机的点位,她们首先会查看数据。下山后,队员们再把相关数据和纸上记录的信息存入电脑,对相机的数据进行统一整理,再对每类动物的照片视频进行分类整理。除此之外,这里还有400多台摄像机构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这些摄像机利用太阳能充电,自动拍摄并实时传输影像数据,减少人工维护和人为干扰。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东宁局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们会看到摄像机实时传输回的影像,大屏幕上会展示东北虎、东北豹、黑熊、棕熊、赤狐、豹猫等名录。

图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监测到的东北虎。

摄影不只是记录,更是警醒和保护。这些影像为后续制定具体保护措施提供依据,传达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关注和保护,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幸亏是我们先遇到”

珍贵的野生动物,优渥的自然环境吸引来的不仅有保护者,还有盗猎者,所以队员们的工作除了记录,还要跟他们斗智斗勇。猎套是盗猎者捕获野生动物常用的工具之一,如果有动物被猎套套住头,它们就没有办法呼吸,也无法进食,最终被勒死;如果套到腿,它们会挣扎,但越挣扎套得越紧。队员们在山上曾看到狍子的后腿,她们猜测,很有可能这就是狍子被套住后拖着腿走,越挣扎越紧,腿被生生勒掉了。“我们期待在山上看到野生动物,但是不想看见被套住的动物。”想起当时看到一只梅花鹿受伤的画面,徐春梅仍然觉得揪心,“它无辜的眼神,流着眼泪,真特别可怜。盗猎实在可恶。”

“所以我们上山,也是一个寻找猎套的过程。”徐春梅说,现在盗猎者越来越狡猾了,猎套的颜色跟树木枝条,干枯草叶很像,常常难以分辨,不细心根本发现不了。如果发现猎套,我们就及时清理掉,然后心里暗自庆幸,幸亏是我们先遇到。如果碰不见,就会担心是不是自己没发现,或者它们已经把动物们套住了。”

这些猎套不仅会对野生动物造成危险,队员们时常也会被猎套套住。有次上山时,刚下完一场雪,大雪遮住了本身就不易被发现的猎套,大家正在山间行走,只听“咔”的一声,女子巡护队中年龄最小的吴桐就被套住了。虽然最后她安然脱离了,但总是禁不住地感慨,“幸亏套住的是自己,如果套住的是野生动物,它不会自己解套,也没遇见我们,该怎么办呢?”

除了日常的工作,队员们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科普,比如向周边村民宣传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盗猎的危害,希望有更多村民主动参与到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当中。徐春梅喜欢画画,她把野生动物的样子和怎么保护它们,画成了卡通画,目的是让任何人都可以看懂,让更多的人来了解、保护这些“森林精灵们”。

除了清理猎套,如果发现野生动物被猎套夹伤了,她们还要随时充当“医生”的角色。她们参加过野生动物救助的培训,碰到受小伤的动物也能自己处理。但毕竟不是专业的兽医,在技术方面还是不足,遇到受伤严重的动物,她们只能先进行简单处理,随后联系林业和草原局或者找兽医进行救治。“有时候会想,我们要是兽医就好了,平时应该多看点兽医方面的书。有一次,一只梅花鹿的腿都流脓了,还散发着一股臭味,我们只能把它送到救助站。”徐春梅永远忘不了那只梅花鹿哀怨又无助的眼神。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除了巡护队员们的努力,国家层面也在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2016年、2022年我国两次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徐春梅说,近两年盗猎者越来越少,山上的猎套也明显减少了,有的时候上山可能一个猎套都碰不到,野生动物种群也在持续恢复和增长,全国濒危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总体稳中有升。

2021年10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保护区内地貌多样,包括丘陵、峡谷、中低山地、平原、盆地和台地等,生态系统完整,自然环境优越,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公园内野生脊椎动物多达397种,其中包括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022年11月,女子巡护队员在进行红外相机数据维护时,发现了国家一级濒危野生动物原麝,这是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自2013年后时隔9年再次拍摄到该动物。2023年8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中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北虎数量超过50只,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

据东宁市林业和草原局统计,截至去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共监测到东北虎99次,识别出至少有4只东北虎个体在管辖区域活动;监测到东北豹145次,识别出至少12只东北豹个体在管辖区域活动,其中幼豹5只,至少3个东北豹家族在此区域繁衍,还监测到4豹同框。记者从该局了解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人虎冲突预警体系初步建成,在5个村屯建立了人虎冲突预警系统,在核心区设立了10处避险屋。

在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这些女子队员们从不把自己的工作说得多么“高大上”,日常、琐碎、自然、乐趣……是她们说的最多的词汇。可她们的的确确是在从事一件关乎人与自然、人与野生动物该如何相处的事业。如果没有她们,或者千千万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巡护队员,我们的自然生态环境不会像现在这么丰富多彩、原真美好。

毕竟,近几百年来,全球野生动物的数量不断锐减是不争的事实。世界自然基金会公布的《2022年地球生命力报告》称,自1970年以来,全球哺乳动物、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数量平均下降了69%。而早在2017年的一份研究报告发现,在过去250年里,全球有近600种植物消失,而且灭绝速度比自然预测的速度快500倍。2019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与政策平台(IPBES)发布的全球评估报告称,目前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

这样的意义可能对队员们来说太遥远了,日常生活的切实改变才是她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吴桐的父母一开始不理解,各种担心,不明白自己的女儿为什么要做一件这么危险和苦累的工作。“一个女孩子家的,干点轻松的工作不好吗?”但现在,他们明白了女儿的坚守。这份坚守又因为世代的传递有了更丰富的意涵,演变成了一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进化史。“几十年前,为了生存,祖辈们在这里打猎、砍树;到父母那辈,开始植树造林;现在到我们这代,开始保护野生动植物。”

队员们曾在山上看到过一个鹿群,将近有30只。“一看到它们,上山一整天的疲惫心情瞬间得到了放松。现在每次上山时,我都先把手机相机打开,生怕拍不到它们,这也是对自己工作的回馈,保护工作取得了进展,证明大家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刚参与这份工作时,徐春梅没有方向,到后来越干越有劲,“虽然我们挺普通的,但是谁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越喜欢,就会投入越多。“像识别动物的足迹、粪便,以前可能都不会,现在都学会了,空闲的时候还会看看书查查资料,因为迫切想要知道一些能帮助动物的知识。”徐春梅的儿子也被妈妈的工作影响了,在学校里总是积极参加各种保护环境的活动,逢人就说:“我妈妈是做巡护员的,连大老虎都不害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倩倩 颜旭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