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落日的余晖即将散去,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莲峰镇的邓兴涛还在地里二次翻犁着土地,久久不愿离去,他额头上流淌着的汗珠,在滋润着这片黄土地。
邓兴涛,憨厚勤劳、厚道耿实、敢于创造是同村乡邻对他的评价。与许多农村家庭一样,早年的邓兴涛,17岁便开始出门务工,十多年在外摸爬滚打,并没有让他的家庭生活条件得以改善,但如今35岁的他,已经成为了镇上实干创新型烟农的榜样,他人生的转变,离不开他肯吃苦、敢创造的精神。
邓兴涛与女儿在奖状前合影。
2018年返乡过年时,看到家中破旧的房屋、孩子渴望的眼神和老人脸上的愁绪,邓兴涛陷入了沉思:“一直在外务工也不是事呀,一年到头钱没苦着,家庭也没照顾好,要照顾好家中的老人孩子,还得在老家找点事做才合适呀!”
辞职回到村子里后,看着家门口撂荒的土地,邓兴涛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做什么才好,在听说种烤烟政策好、市场稳定、同村好几个年轻人都跟着家里老人种烤烟时,邓兴涛怀着忐忑的心情向烟叶站了解了种烟的政策。
开启新征程,扬帆再出发。2019年2月,在政府和烟站工作人员的耐心解答动员下,邓兴涛定下了方向,从村子里流转了30亩土地,开启了他的烤烟种植之路。在外见过了大世面,要在泥土里扎根,从一个陌生的产业里蹚出一条新路来,可不是件容易事呀,但邓兴涛还是潜心接受了这样那样的挑战。从冬耕翻犁、烟苗移栽、大田管理、烟叶调制到烟叶分级,邓兴涛可以说什么都不懂,但他不怕苦也不怕累,白天穿梭在烟田里,晚上就到烟站、老烟农家中“上晚自习”,这一年下来,邓兴涛能够自己学着做的就坚决不请工人,30亩土地精耕细作,很快他就领悟了烤烟的各项关键技能。第一年他的30亩烤烟就卖了10多万元,但仔细盘算下来,这一年真是赚头不多,苦头不小,山区作业耗费的人工可太多太多了。
邓兴涛用履带式耕地机在山区耕地。
痛则思变,第二年邓兴涛就开始琢磨怎样才能减工降本,白天他往返于烟站,与烟站技术人员一起交流探讨,晚上就在抖音、快手上学着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购置了芽滴器、烟夹等器具,还改装了便携式打塘器,通过这些改变干活可方便了不少,也为自己减少了许多人工。但这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山区土地坡度大、零星,在冬耕晒垡上最费时费力,为了解决冬耕这个难题,找到适合山区耕地的机器,邓兴涛不断地在网上查阅资料、联系厂家、与县里面农机农业部门联系,经过几十家的对比,最后与厂家改装定制了一台履带式耕地机,这台耕地机适合在陡峭的山地上作业。一天可以犁地十多亩,效率是微耕机的五六倍。此外,它还可以一机多用,冬天可以帮助村民们冬耕,平时还可当作铲车使用。
将这些比较耗时耗工的环节改善以后,做起来就越轻松、越踏实。如今邓兴涛烤烟种植的规模已从最开始的30亩扩大到了60余亩,几年的烤烟种植经历,他深刻认识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单纯靠一双手是不行的,还要想办法将农机与农艺结合在一起,农机更给力,种烟才能更省力,这也是他这几年一直在探索的农机农艺融合。
通过不断地学习,邓兴涛也领悟了许多先进的思想,今年,他将在公司的帮助下引进滴灌,在水肥一体化上下功夫,通过滴灌来缓解旱情,促进烟叶的早生快发,说起“滴灌+水肥一体化”,邓兴涛信心满满,坚信今年也是个丰收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邓兴涛终于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饭碗”。5年的烟草种植,邓兴涛赚了不少钱,也改善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仅购换了小轿车、货车,还将家里的房子也翻新了,但最让他高兴的还是能常伴家人身旁,老人身体健康,几个孩子的成绩也在班上名列前茅。每次走到他家唠起家常时,邓兴涛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看到一炉炉金黄色烟叶、再看到墙上孩子一张张金色的奖状,我觉得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种烤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生活,也让我对未来生活充满期望。”邓兴涛激动地说道。
从前的莲峰镇,乡村挣钱难,年轻人外出打工成常态,年轻人难找到能够持续挣钱的途径,现在种烟变得轻松了起来,带着为家乡做一些贡献的想法,邓兴涛这个“土专家”主动向年轻人们分享自己的经验甚至主动为大家指导,在他的带动下,年轻人们似乎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莲峰镇掀起了一股年轻人种烟的热潮,“90后”“00后”都在跟着种烤烟。
作者:王累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