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劳动与农民的价值

2024-05-20 12:59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刘硕颖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劳动的演化史,马克思说:“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与劳动者的重要价值发表讲话,2018年4月30日,他给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的回信中指出:“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全社会都应该尊敬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让诚实劳动、勤勉工作蔚然成风。”

劳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要采取适应当前环境和条件的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组织好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劳动、学会勤俭。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各级各类学校的劳动教育作了全面部署。此后,全国上下争相建设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和“劳动教育课程”。笔者认为,对劳动与劳动者价值的体认要成为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的价值指向。

当前,全国高校更应承担培育认识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愿去劳动、也能劳动的新一代劳动者的历史使命。如果对劳动者的价值被低估甚至忽略,没有及时兑现,根本谈不上尊重。在这样的社会、经济氛围下,劳动可能意味着危机和挫败。在“三农”领域,对农民的劳动及其价值的体认应成为涉农职校和高校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和课程教学的“初心”。

当下我国依然存在严峻的农村经济、农村环境和农村社会交织的“三农”难题,归根结底是农村经济难题,即长期城乡“二元”经济政策,导致在现代农业产业经济链条设计上对农民分配的不公平,即农民分享到整个农业产业链条上利润极低。从笔者对福建省的实证研究结果看,农民创造了价值达到每公顷耕地是18多万元,但他们分享到利润仅仅是那些能在自由市场认可的农副产品的价值,后者约为每公顷9000多元,占他们创造的总价值比约为5%。可见,“三农”问题的内在症结就是长期忽视农民的劳动,更不用说对其价值的充分兑现。笔者的一个学生毕业后致力于在福州市郊区从事无公害蔬菜生产,并通过社区支持农业的模式把安全的蔬菜产品送到城市社区消费者家里,但他的社区消费者不时抱怨他提供的蔬菜不够多样,也不时要求打折,为此他深为苦恼,强烈希望消费者们能理解从事农业的不易,他说:“做农业就是赚点辛苦钱,本来也不求大福,在乡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己的小生活就很好了。到了采摘玉米的时候,可能是晚上大多数人睡着了,我们还在加班,凌晨很多人在睡眠中的时候,我们得起来采摘发货了,虽累,却值得,特别是看到客户家的小朋友吃得那么开心的时候。所以,这些年,农场很少会有打折扣出销售产品,偶尔邀请大家到农场来参加一个活动,是为了与大家互动、增进了解和理解的,与打折优惠无关。”当下,广大消费者对自己定位存在问题,十分缺乏对农民及其劳动的价值的体认,他们往往既需要足够、多样的农产品,又要求便宜的农产品,这让从事安全农产品的大学生农夫很挫伤。

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对农民及其劳动价值的忽视,不仅直接导致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低、耕地撂荒、农村空壳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出农民职业的不被尊重,甚至被歧视。确实,在现代工业和资本经济冲击下,国人特别年轻人已经不认识农业的本质和农村、农民的价值了,归根结底是轻视劳动和轻视农民职业,这种观念必须得到扭转和遏止。农业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基础产业,农民是我们的衣食创造者,农村是整个国家生态文明的发源地和根。在这个意义和关节点上,涉农院校推进劳动教育与国家决心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求农科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大方向,培养“爱农”真情感、“知农”真认识和“为农”真技能的“三农”难题解决者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者。

​ 树立“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目标,要把德育渗透到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培养“一懂两爱”服务“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人才。这就要求广大涉农高校应该尽快调整办学功能定位,构建以质量贡献为导向的教育和人才评价体系,形成教学、科研和后勤管理全员培养人才的格局。其中教学与科研依然是协同育人的主渠道,必须通过对大学学术的重新分类,让后者从单一的“探究学术”走出来,构建起“探究学术”与“应用学术”“整合学术” “教学学术”融合多元的大学学术体系,其中,“教学学术”是该体系的最高形式,即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讲授的学科有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同时,能够将科研成果有机融入教育语言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产出。

笔者2018-2019年度在加拿大大学进修期间,听到该知名大学一位教授掷地有声的话:“教授也是草根”,意思是说,大学教授既要在“大学象牙塔”里创造知识(探究学术),也要走出“大学象牙塔”与生产一线互动研制出后者可应用的技术(应用学术),更要为了加速技术转化生产力和政府内的决策者实现有效沟通,及时转化为科学的政策,最终融合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整合学术), 但根本的任务是应用“整合学术”在课堂内外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学学术)。可见,“教学学术”的提出可以有效平息科研与教学之对立,使两者融合服务于培养人才这一高校的核心职能上。基于这个认识,我回国后就立即启动一个称为“草根教授”行动计划,对自己主讲课程的课堂进行改革,推进“参与式”和“研讨式”课堂教学方法的形成;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到郊区大学生新农夫的农场参与实践,也借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态化转型等利好政策,带领研究生在福建省几个县创建生态农业基地、土壤修复试验基地。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推进社会对农民及其价值的认识和兑现,一是在党报上发表决策建议性文章,做农民与决策者的桥梁;二是在公众媒体上发表科普性文章,做科学与社会的中间人;三是在“三农”一线开设田间学校,把课堂上陈述的生态农业理论落实到田间地头。这些行动的目标都指向在农民、农村、农业与社会、决策者和企业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促进全社会对农民及其劳动的价值的体认,助力推进对农民及其劳动价值的兑现。

作者:王松良(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