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金融与投资 详情

湖南:走好多元投入模式“创新路” 打造高标准农田“升级版”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李琭璐
  • 作者:李琭璐
  • 2024-05-26 21:05:13

   湖南深入贯彻中央“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决策部署,按照“主体自筹、银行贷款、财政补助”的模式开展投贷联动等投融资创新,走出了一条财政、金融和社会资本有效融合,实现农田建设多元投入的新路子,打造了一批“升级版”的高标准农田。

     一、创新模式,多元投入有力度

   一是稳定财政投入。湖南省级财政在专项压减的大政策下,专门设立农田建设专项,按照亩均新增建设600元、改造提升480元的标准安排预算作为中央投资配套加大亩均投入,2019—2023年,共安排省级农田建设专项资金123.46亿元。二是强化政策引导。积极推动投贷联动等投融资创新,引导金融社会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与农发行、农行等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印发了《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贷联动等投融资创新实施意见》,从财政奖补、贷款贴息、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奖补、统筹农业项目支持等方面明确支持政策。各地进一步深化细化落实措施,湘潭市农业农村局与农行湘潭分行协商,为实施主体提供年利率不高于3.5%的贷款,对政策性业务担保费率实行0.8%的年优惠费率;市县财政对创新项目的利息、担保费给予80%的补助。2023年,全省投融资创新项目亩均投资达到3000元以上,建设面积100.7万亩,撬动社会资本19亿元;2024年,全省已落实投融资创新项目面积达100万亩。

  二、健全机制,项目推进有保障

  一是优化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电子招投标,实现从招标文件编制到中标通知书发出的全流程电子化,规范农田建设领域招投标市场秩序,2022年以来,全省所有项目都在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交易。二是健全监管机制。全面实行“政府监督、专业监理、群众参与”三位一体工程监管模式;落实工程质量主体责任,对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实施举牌验收。三是严格管护利用。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管护资金,引导市县建立管护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保险公司对工程质量提供全过程保险的“保险管”,以及在农田建设前后的流转差价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后期管护的“自主管”模式。

  三、推广典型,示范带动有效果

  注重总结典型案例,推广成功经验,引导各地交流借鉴,推介汨罗模式、东安模式等有效做法。一是“政府+主体”双轮驱动的汨罗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市场引导、党员带头、能人带动的“双引双带”,引导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集体经济组织和各类社会资本投入1.9亿元,推进“小田改大田”6万亩,群众主动将租金溢价返还用于建设,以指标收益变现、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支持等多种方式提高效益,实现多赢效果。二是“政府+企业”双轮驱动的东安模式。以“规模化、宜机化、智能化、生态化、产业化”为建设目标,与湖南农业集团合作,推行“小田改大田”,实行政府政策引导、企业投资主建、耕地流转自主、农户改田自愿,从2023年开始,计划投入3亿元完成“升级版”高标准农田10万亩,第一期完成1.2万亩,农田建设投入标准从1600元/亩提高到3000元/亩以上。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