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千万工程”,三门峡亮出“新解法”!

2024-06-05 12:59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袁雅茹

5月29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在灵宝市召开全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第二次推进会。本次推进会,三门峡通过多项“首次”推出的模式创新,初步给出了一套学习“千万工程”推进豫西山区特色乡村振兴的系统解法。

多项“首次”

本次推进会,三门峡围绕学习“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出了多项率先之举,而这些“首次”背后,则是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过程中找到的新抓手、新载体、新理念和新标杆。

——首次全市专题现场观摩,这是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找到的新抓手。

本次推进会前,与会人员到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西常册村,西阎乡祝家营村,尹庄镇唐窑村、寺洼村,以及盘豆驿研学基地、彩色小麦深加工示范园进行观摩学习。

据了解,三门峡举行学习“千万工程”全市现场观摩活动,既让参会人员实地学习灵宝市推进乡村振兴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查找差距、解放思想,也不断提升推动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首次聚焦县域单元,这是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找到的新载体。

学习“千万工程”,县域是关键载体和单元。如何在这个基本单元上,找到整县破题、系统推进的解法,十分关键。

本次推进会,三门峡选择在灵宝市召开,同样是学习“千万工程”中首次专题聚焦县域单元。

灵宝市作为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政策引导到位,措施保障有力,成效亮点显著,为全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树立了榜样。

特别是灵宝通过焦村镇西常册村“村+合作社+公司”模式,川口乡赵吾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故县镇河西村“文旅结合”模式,尹庄镇唐窑村“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模式等示范带动,引导各村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和美乡村运作模式,扎实推进省乡村建设示范乡镇寺河乡、10个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找到示范带动乡村建设全面提升的整县破题、系统推进的方法。

——首次特邀专家专题辅导,这是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找到的新载体。

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离不开专家人才的智力支撑。本次推进会,“三农”专家应邀作学习“千万工程”专题报告。

报告中,专家系统梳理三门峡农业农村的优势、特点和短板,围绕三门峡如何率先走出豫西山区特色和美乡村建设之路给出针对性意见和建议。

专家辅导背后,是三门峡把引入专家智库作为破解三门峡和美乡村建设瓶颈问题、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务实之策、创新之举,让智力资源更加直接、更加高效地汇聚到乡村全面振兴中来,为三门峡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首次省内专题考察学习,这是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找到的新标杆。

本次推进会前,三门峡组织部分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赴周口市淮阳区考察学习乡村振兴工作,这也是三门峡首次举行市级学习“千万工程”专题省内考察学习。

5月20日,河南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豫南平原片区)现场会在周口市淮阳区召开。其中,淮阳区统筹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的经验做法,分类破解农村污水治理难题的“淮阳经验”等,为平原农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供了极具参考的淮阳方案。

通过首次省内考察学习,三门峡更快更好更系统地把片区化发展理念、系统推进、产村一体等理念,融入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方案中来。

在笔者看来,三门峡本次推进会,全省首次把省内考察、现场观摩推进会结合起来,省内对标先进、全市示范引领,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中,形成全市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

“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这句话充分体现出本次推进会上透露出极强的紧迫感。

实际上,202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多项历史突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731.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8.7元,同比增长7.4%,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46.6万亩,产量14.8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

特色产业产值占一产比重超过87%,苹果种植面积、产量全省第1,食用菌产量全省第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均居全省第2位;

……

笔者认为,三门峡“三农”正处于全面起势、全面突破的历史高点。

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三门峡,为何在学习“千万工程”中,有极强的紧迫感?

一方面,源自三门峡积极对标浙江“千万工程”等先进地区经验。

今年以来,三门峡多次组织领导干部外出学习考察乡村振兴、“千万工程”先进经验。

可以说,今年外出学习参与人数之多、频次之密集,是近年来少有的,体现出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项工作的重视。

另一方面,源自三门峡积极学习省内先进经验。

周口淮阳专题考察后,如何更好地学习、贯彻片区化发展、产村一体、系统推进等理念,成为了摆在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新的必答题,在现有基础、条件、优势基础上,尽快找到系统破题、全面落地的新解法,成为了参会人员交流、沟通的重点。

当然,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包括受历史发展、社会转型、长年养成的生活习惯等影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欠账还很多,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待激发等等。

这些先进经验与客观现实短板,成为了三门峡在学习“千万工程”中进一步乘势而上的动能所在,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紧迫感,三门峡初步给出了一套特色解法。

三项机制

学习“千万工程”,各地如何结合实际,积极探索适宜的模式机制是关键抓手。

这方面,本次推进会上,三门峡通过建立、用好三项机制,找到了有三门峡特色、确保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稳致远的机制抓手。

第一,常态化推进机制。

以本次推进会为开端,三门峡建立了市域现场观摩+推进会的常态化机制,并将定期通过现场会,对全市各县区进行阶段性评估。

在市域常态化机制完善的同时,以灵宝为样本,三门峡各县区县域常态化机制也在建立完善施行中,全市市县联动、系统推进的格局初步形成。

第二,联农带农机制。

学习“千万工程”,建好联农带农机制十分关键。

本次推进会上,三门峡以示范镇、村委代表,找到了有三门峡特色的联农带农机制。

县域层面上,灵宝市大力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注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57个,吸纳入股群众2.2万余户,其中135个实现了分红,增加村集体收入1100余万元,群众增收6600余万元;

乡村层面上,灵宝市焦村镇罗家村针对农户分散、资金闲散、土地撂荒、房宅闲置等制约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坚持党支部牵头,建立合作社,通过土地合作部整合撂荒土地,通过购销合作部统购统销,通过劳力合作部整合闲散劳动力,通过机械服务整合全村农机,实现了积沙成塔、联合发展、合作共赢。

……

这些现场观摩、发言示范县、村的背后,是三门峡通过联农带农机制,用多种形式建立“农户+村集体+运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财政“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持续增收。

第三,一体推进机制。

学习“千万工程”,各地还需要探索建立投融资机制、项目建设机制、运维管护机制等,着力破解“谁来投”“谁来建”“谁来管”,以及“钱怎么融”“如何还”等难题。

这方面,本次推进会上,三门峡同样涌现出不少好的探索。比如,卢氏县新坪村紧紧围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创建河南省乡村建设示范村为契机,立足良好的自然山水条件和区位交通优势,引进龙头企业,建成豫西大峡谷和百草园两个4A级景区。同时,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也得到显著提升。

示范引领、片区发展

推进“千万工程”过程中,浙江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村落组团、片区组团、联盟、联合等发展模式,打破行政化思维限制,以村集体经济发展公司为主体,建立“利益均沾”的村庄资源开发机制,消除村与村之间的盲点,构建自然人文特色彰显的乡村新格局。

学习“千万工程”,三门峡对标浙江经验,找到了一条示范带动、片区发展的新路径。

三门峡既有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县灵宝市、全省乡村建设示范县义马市等县域示范,也有按照全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五年行动部署,建设20个示范村、50个和美乡村和70个美丽乡村等乡村示范。

在学习“千万工程”过程中,三门峡首先强调示范引领。通过现场推进会的形式,现场观摩、交流经验,以示范村建设为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这方面,可以从本次现场观摩选择的示范村身上得到充分体现。

本次观摩乡村,既具备一些共同的特性,包括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支部书记,“领头羊”作用发挥明显;都有一个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村庄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优美,庭院干净整洁,污水、厕所、垃圾整治到位;都有一个产业强的发展基础,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业态丰富,农文旅融合效果明显,村集体经济收入较高,年收入都在50万元以上;都有一个效能高的治理机制;

这些乡村也都有一些个性探索:

比如寺洼村挖掘本土文化特色,打造独具特点的农文旅产业;

唐窑村注重挖掘本地特色小吃逐步探索出具有灵宝特色的饮食文化;

西常册村以“田园西册”为主题,打造了集观光娱乐、特色农业、农耕研学、休闲采摘为一体的和美乡村示范村;

罗家村以村内置金融体系为切入点,组织乡村、建设乡村、经营乡村、治理乡村;

祝家营村以“五星支部”创建为引领,强化乡村治理效能,“一约四会”作用发挥明显,乡村养老事业赢得社会好评;

盘豆驿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驿站文化”,打造集研学、观光、民俗、餐饮等于一体的农文旅体验研学基地,成为黄河廊道网红打卡地。

在示范带动基础上,三门峡学习“千万工程”过程中,还强调片区发展。

这方面,三门峡强调以交通干线、河流、产业带为轴线,以村庄为单元,整合优势资源、促进融合发展,推动示范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示范带,形成规模效应。

这方面,灵宝市尹庄镇是典型代表。

具体实施中,尹庄镇坚持规划先行,以打造城郊经济圈为核心,以产业文化赋能为引擎,全域规划6条乡村振兴发展线路,高标准规划打造尹喜庄园、沟域经济示范园、城市休闲产业园、工厂主题康养园、休闲渔业公园、科技创新示范园6张名片,推动一村一链条、一村一产业、一村一特色,着力叫响“姥家唐窑”“共享寺洼”“菌香前店”“康养浊峪”“醉美南滩”等28个乡村IP,为和美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围绕全镇规划的6条组团式乡村振兴发展线路,尹庄镇加快“山田宅林水文产人”全要素乡村资源整合步伐,每条线路上挑选2—3个基础条件好、优势最明显的村率先垂范、引领发展。

产村融合、运营前置

推进乡村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产业和村集体经济作支撑。

如何做强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文章,三门峡给出的解法是:产村融合、运营前置。

从县到村,从黄河沿岸到山地丘陵,从设施农业到林下经济,特色农业成为三门峡乡村振兴的标签、优势和希望所在。

在产村融合方面,三门峡着重突出因地制宜,在“土特产”上做大文章,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全产业链拓展农业增值增效空间。

如何更好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灵宝给出的探索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打好“特”色牌,做好“产”文章,不断壮大“果、菌、药、烟、牧”五大产业。

过去一年,灵宝苹果入选 2023年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食用菌栽培规模 1.36 亿袋,总产值 22.75 亿元;烟叶面积达 7.7 万亩;实施哈三联生物制药项目,带动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检测、研发全产业链发展,中药材总面积达到 13.2 万亩;开工建设新弘农屠宰厂项目,畜牧业生产链条进一步拉长。

如何更好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三门峡给出共性答案是:农文旅深度融合,把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推动从主要卖产品、卖风景向更多卖情怀、卖文化、卖体验的转变,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这方面,灵宝市唐窑村是典型代表。

唐窑村在和美乡村建设中,着重强调把“美丽景观”转化为“美丽经济”,通过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和旅游产品的日益丰富,让唐窑乡村美成为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的“磁场”。先后举办灵卢古道徒步游、农耕文化研学游、姥家唐窑摄影展等活动,深入挖掘唐窑村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年接待游客1.8万余人次,用乡愁记忆助推人气回归。

如何更好地推进产村融合?三门峡给出的解法是:运营前置,特别是强调抓好产业项目运营,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运营提前介入参与建设,防止重建轻管、重建轻用,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挥效用。

这方面,灵宝市尹庄镇探索走出了一套全链条、全流程、全生态运营前置的新打法,将运营理念贯穿和美乡村建设全过程,找到了一条产村融合、共建共富、可持续、可推广的和美乡村产村融合新路。

尹庄镇前期主打“招商式运营”,以经营主体的需求为运营目标,政府负责配套设施提标改造、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和历史民俗文化挖掘植入,发动调动辖区、圈内外一切力量和一切资源,精准招引优质经营主体;

中期主打“服务式运营”,聚焦打造“乡村CBD”这一目标,特聘专业人士担任唐窑村、寺洼村乡村CEO,指导经营主体做好品牌运作、市场营销等经营环节工作,积聚乡村人气名气;

后期主打“陪伴式运营”,探索建立“一社一企+N部”的镇级集体经济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镇村、国有企业、经营主体三者之间开展常态化沟通协作,大家相互出点子、找资源、对接平台,帮助乡村进一步完善配套、丰富业态,推动网络流量转化为客流量、客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用好“黄河”牌

作为黄河入豫第一站,三门峡市是伴随1957年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兴建而设市建城。

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三门峡市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为引领,顶格谋划、顶格推动建设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成为打造乡村振兴三门峡样板的关键抓手。

本次推进会上,很多细节也显示出三门峡通过打好“黄河”牌,走出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径的关键解法。

比如灵宝市在打好“黄河”牌方面,通过建成“萄醉田园”、黄河驿园、黄河入豫观景台等乡村旅游综合体,集学习培训、研学旅行、文化旅游、职业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教育实践基地投入使用,实施城市北出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等项目,推动黄河生态廊道与西坡遗址、黄帝铸鼎原、“中原之巅”以及沿线村镇等文化、旅游、农业、生态资源串珠成链,实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比如灵宝市盘豆驿研学基地,在打好“黄河”牌方面,突出“黄河文化”“农耕文化”“驿站文化”等亮点元素,对黄河农场一分场建筑的历史价值进行挖掘,将原来破损的老旧建筑、水塔等构筑物进行修缮和改造,打造集传承黄河文化、追忆峥嵘岁月、弘扬新时代精神为一体的黄河文化研学中心、农学科普教育基地和旅游综合服务驿站。目前,建成了集亲子手工坊、黄河文化馆、农耕堂为一体的研学教育基地,食堂、馆舍、民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驿站,打造沿黄廊道农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新样板。

三门峡如何进一步打好“黄河”牌?笔者认为,在豫西区域,三门峡在“三农”领域、和美乡村建设中,最大的差异化优势,也是率先破题探索的王牌,就是黄河,就是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未来如何在当下叫响、打好基础之上,进一步串点成线、抱团发展,真正发挥出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引领示范作用,率先探索示范出一条和美乡村建设新路,同时又能把三门峡黄河流域资源禀赋、农文旅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是三门峡率先走出豫西山区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关键王牌。

作者:三农学者、乡村振兴传播大使 杨建国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