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谈及地方猪种,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金华“两头乌”,因头尾黑、中间白而得名。去年金华市“两头乌”出栏6.7万头,同比增长了53%,越来越多的农户回归本业养殖“两头乌”;“养殖热”缘于“市场热”,近些年,不少“两头乌”品牌门店亮相大城市,“猪周期”下,大宗猪价格起伏不定,“两头乌”反倒坚挺,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你是否常怀念儿时吃猪肉时的满口溢香?也许是物质充裕后,味蕾渐或“木讷”,而抛却心理作用,作为“芯片”的猪种,确实在近几十年间,悄然发生着巨变。
时至今日,中国仍是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生猪消费第一大国。过去,为了增产量、降成本,依靠外国猪种进行杂交大行其道,由此带来的直接拷问便是,地方猪种当何去何从。
实际上,地方猪种的“基因保卫战”从未停止,但保护不等于圈养在育种场,更关键的希望在市场。
在浙江省,谈及地方猪种,最负盛名的莫过于金华“两头乌”,因头尾黑、中间白而得名。以其为原料,所制“金华火腿”更是誉满全球。曾经,与许多地方猪种的命运相仿,“两头乌”一度由盛转衰,甚至濒临灭绝,最近几年却颇有绝处逢生之势。
浙江金华“两头乌”猪。资料图
有数据显示:去年金华市“两头乌”出栏6.7万头,同比增长了53%,越来越多的农户回归本业养殖“两头乌”;“养殖热”缘于“市场热”,近些年,不少“两头乌”品牌门店亮相大城市,“猪周期”下,大宗猪价格起伏不定,“两头乌”反倒坚挺,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两头乌”何以“两头热”?它的再次“起飞”又能给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崛起带来哪些思考?最近,记者专门前往金华,试图用三代人的接续,围绕各自所坚守的事业、渴望并且努力突围的方向,勾勒其四十载复兴轨迹。
老一辈:保种守“土味”
“即使长得慢一点,我们也要把老祖宗留下的猪种保下来,这是历史使命。”在“两头乌”的保种界,陶志伦声誉斐然。过去40年里,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斑白,他几乎择一事终一生,与“两头乌”作伴至古稀,如今依旧忙碌在一线。
“两头乌”,当地唤作金华猪,又被称为“中华熊猫猪”,系我国首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的地方猪种,有着1700多年养殖历史。由于其独特优势,20世纪60年代,“两头乌”风靡一时,从金华渐次扩张,光浙江省内就有40多个县(市)饲养,可谓无比辉煌。
浙江金华“两头乌”猪。资料图
出生于1954年的陶志伦是本地人,从小跟着母亲养猪,时常割草喂食。恢复高考后,他成了首批大学生,进入当时浙江农业大学的畜牧系学习。他毕业后进入金华农科院工作,并参与了刚刚启动的金华“两头乌”选育工程,那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他正逢而立。
起初,因为陶志伦学历高,农科院便让他做总结、写论文。没曾想,发表了几篇文章小有名气后,他从此便与“两头乌”结下不解之缘。1990年,金华猪Ⅱ系的选育被列入省科委重大研究课题,正当大家为之欣喜时,一场巨大的劫难却悄悄袭来。
“当时,核心群爆发了哮喘病,采取措施后,暂有奏效,却又二次爆发。所幸经过反复救治,总算保住了品系。”陶志伦回忆道。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994年,种猪场土地到期,万般无奈下,他只能改行到当时的金华农业学校任教,带走的还有金华猪Ⅱ系的23头母猪和9头公猪,安家于学校的实验牧场。
更严酷的劫难,还在于“长白”“杜洛克”等世界名猪的来袭。陶志伦将“两头乌”视若珍宝,可在养殖户的盘算里,其瘦肉少、肥肉多、长得又慢,不光卖不上价格,还有可能会亏,自然敬而远之。风光不再的“两头乌”,从此一蹶不振。直至2002年初,全市仅剩下216头原种母猪和22头原种公猪。
“两头乌”难道真的就此灭种?陶志伦的境遇也每况愈下。2000年,金华农业学校被并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种猪场工作的学校员工也因此被撤离,陶志伦只能自己亲自加工饲料、注射疫苗。尽管举步维艰,陶志伦还是咬紧牙关。所幸到了2005年,哮喘和腹泻等重病终于得以杜绝,猪群的生产性能达到了最高水平。
可屋漏偏逢连夜雨。2006年,由于学校扩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不再承担金华猪Ⅱ系保种选育工作。几番搬家与折腾后,陶志伦已是心力交瘁,他决定自建场地,从此不再飘荡,守住这一“火种”。一年后,在金华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家农‘两头乌’种猪场”终于落户婺城区蒋堂镇,这才有了安身之处。
让陶志伦感到欣慰的是尽管几经坎坷,政府却从未放弃,这让他深信,并非一个人在战斗。而有了40亩的这方天地后,他想到光有保种还不够,也得尝试产业化,只有赢得了市场认可,“两头乌”才能重振雄风。
与过去单纯保种不同,当真正与市场搏击后,需要解决的问题接踵而来:如何减少舍内猪群的染病率,如何降低劳动成本,怎样防止“非洲猪瘟”迅速扩散,又怎样确保空气流通,另外诸如夏天降温、冬日保温等细节不一而足,都要通盘考量。经过几年摸索,陶志伦终于摸索出自己独有的养殖模式,开始对外销售纯种“两头乌”种猪和商品猪,并尝试开办专卖店。
于坚守中等来了曙光。2013年,金华市政府出台了“两头乌”振兴计划,紧追其后的则是整个“两头乌”猪产业的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销声匿迹多年后,“两头乌”又重新回归人们视野。此时市场变化已现端倪,“高端猪肉”正逐渐打开市场之门。
“这10年中,金华大力推进‘白改黑’行动,出台‘金猪安’及‘两头乌特色险’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两头乌’养殖积极性,养殖数量明显增长。”金华市农业农村局畜牧农机发展中心主任祝苏武说,围绕种业安全,市里加速3个种猪场的建设进度,同时以销售端突破引领全产业链发展。
十年后再出发。2023年9月,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工作专班宣告成立,标志着“两头乌”全面振兴步入崭新阶段。今年4月,金华市委高规格召开“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推进大会”。
如今,金华“两头乌”的保种上,正从过去的单一保种场,转化为保种场、备份场活体保种和遗传材料保存及生物科技创新研究等多层次构成的保种体系。根据计划,到2027年计划建成6个“两头乌”保种场(种猪场),核心种群数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
坐在会场里,陶志伦感慨万分:“这是党委、政府重视程度最高、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的一次。”与他同样心情的,还有“70后”沈建军,也是记者此次采访的第二位主人公。
破局者:出圈树“IP”
记者与沈建军的首次相识,缘于2016年11月30日参加的浙江省畜牧业转型升级现场会。当时,会议在金华召开,当地有个牧场叫“美保龙”,首度敞开大门,便光彩夺目,惊艳四方。
与刻板印象完全判若云泥,这里有郁郁葱葱的大草坪,形态各异的灌木盆景,精致典雅的欧式建筑,让人恍惚究竟是猪场还是庄园。不止外观,各色先进装备同样令人惊叹,隔着玻璃,未觉一丝臭味,还能优雅地喝着咖啡挑种猪。至今,对这一参观景象,浙江畜牧界仍津津乐道。
时隔多年之后,当记者走进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的“熊猫猪猪乐园”,看风格似曾相识,又分明有些不同。因为“美保龙”纯属一产,而眼前俨然乐园式牧场,有全程可视5G智慧养殖中心,有金华“两头乌”文化科普馆,还有欢乐小猪村,甚至有8888元一晚的“猪景房”。
感受相似,一问才知,确实出自一人之手,此人便为沈建军。与陶志伦一样,他学的也是畜牧专业,研究生论文写的还是“两头乌”餐饮,毕业后先当了多年乡村兽医,后来自办公司卖饲料和兽药,赚得盆满钵满。之所以会去养猪,沈建军就是被2013年市里出台的“两头乌”振兴计划所驱动。
当时,浙江省正轰轰烈烈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沈建军的任务是立标杆。当筹备两年的“美保龙”牧场揭开面纱,果然不负众望,各界不吝溢美之词:“实乃世界一流牧场!”旗开得胜后,地方政府对沈建军刮目相看,很快把第二个任务也交给了他:能否以“两头乌”为核心,尝试农文旅融合,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IP乐园?
匡算投资额,约需8000万元,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但将“两头乌”IP化,足以令沈建军怦然心动。在他眼中,“两头乌”天生具备IP属性,憨态可掬,人见人爱,加之素有“熊猫猪”雅号,更容易国际化。纵观全球,以猪为主题的景点奇缺。
可撇开梦想,站在实际经营层面,困难险阻不容小觑:旅游属于重资产,回报周期长,如何快速盈利?其次,地从哪来?这个瓶颈不破解,就如同空中楼阁。尤其到了县级层面,建设用地指标本就紧巴,工业园区尚不够用,很难轻易落到农业。即使能给,层层关卡、环环受限,往往让人望而却步。
为了帮助沈建军,金华市和婺城区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前后开了几十场会议,最终决定将一个占地1200亩、已有建设用地指标的国有农场,以年租金方式给予30年经营权。这样一来,既免去了招拍挂的烦琐流程,得以省去时间成本,又可更加轻装上阵,把钱用在刀刃上。
时至今日,沈建军时常感怀政府的营商环境和贴心服务,这让自己更加放心大胆投资。万事俱备,他却不急落笔,转而开始了周游世界,专注于游览各个主题乐园。在他看来,一个乐园能否成功,七成取决于设计。
回来后,沈建军便萌生了“熊猫猪猪”的IP形象:萌猪脸、功能鼻、少女粉。光设计过程,前后就持续了2年,他常一人端坐在空地,眯上眼睛开始想象,天马行空,再睁开眼画下来,阐述给设计师。沈建军的灵感,加上设计师的神笔,让“两头乌”跃然纸上,取名“猪小乌”,贯穿于牧场全程走线,既是主人,又是虚拟代言人。
沈建军坦言,设计至关重要,颜值即正义,好的设计,自己会说话,必须符合年轻人的消费习惯,每三步要有一个打卡点,得让游客有代入感,乐于去传播。因此,乐园内的每一处建筑、景观、节点,以及延伸出来的产品,一切元素都那么和谐,彼此加分。
2021年8月1日,整整历时5年,投资额达4亿元的“熊猫猪猪乐园”终于掀起盖头。在“两头乌猪”文化科普馆,1700多年的养殖历史被娓娓道来;在欧式城堡外观的5G智慧养殖中心,120米长的豪华参观走廊,“两头乌”养殖全过程取代了油画,独具匠心;谁能想到,猪舍内还有国际论坛中心、咖啡厅、亲猪野奢酒店;而移步室外,则是“熊猫猪猪”的欢乐村庄。总之,IP形象无处不在,霸占着所有感官体验。
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见习记者 方堃 摄
站在风口上,“熊猫猪猪乐园”自带流量,营业后更是赞誉如潮,游客络绎不绝,更引起了综艺界和明星们的关注,累计网络传播超4亿次。开园以来,乐园已接待游客超170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2亿元,并为周边9个村引流约35万人次,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超500人,促进周边村集体增收近亿元。
在沈建军的规划中,“两头乌”的能量远非局限于一个乐园,作为金华自古就有,且极具城市辨识度的物种,这是独属金华的城市IP,更是链接世界,与全球对话的绝佳窗口。他有一个大胆而前卫的抱负:用一头猪,改变一座城,让“两头乌”文化实现运营IP化。沈建军说,这是他的“熊本熊梦”。
显然,这样一项伟大工程绝非一家企业能够为之。在“金华‘两头乌’和金华火腿产业振兴推进大会”上,市长张健同样描绘了“出圈图景”:聚焦农文旅融合强链补链,推动产业与动漫游戏、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科普互动、餐饮康养等深入融合,不断提高产业附加值。
转变思路,从三产融合倒推一产升级,这些年,“两头乌”已尝到了甜头。在“猪周期”的影响下,大宗猪肉行情忽上忽下,可主打特色招牌的“两头乌”反倒价格坚挺。背后,固然离不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乐园就是绝佳的体验营销,而市场受欢迎,品牌有溢价,就能让保种和养殖有充分动力。
当前,“熊猫猪猪乐园”二期项目正火热建设中。据悉,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打造观光工厂、“两头乌”产业研究院、共创共富馆等新景点。
新一代:营销开“新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果说沈建军致力于让“两头乌”成为“大IP”,那么在这一旗帜背后,还有着众多追随者,大家在各自的坐标里,共同为重振“两头乌”不遗余力。这其中,以杨莉为代表的“猪二代”逐渐浮出水面,当他们接过父母辈的事业后,带来了新理念和新活力,尤其致力于品牌化营销打开新市场,展现出勃勃生机。
“85后”杨莉是伟丰肉食品有限公司的第二代掌门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其为“‘两头乌’姐姐”。地处永康市的“伟丰公司”,从当初的28头母猪起步,如今已是集产、加、销为一体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年产万头猪以上。
“创业之初,真的很不容易。”回忆过往,杨莉感慨万分。当时,公司出产首批高品质的“两头乌”猪肉,信心满怀,却被市场残酷浇灭,名气小卖不起价格,甚至无人问津。为了扩产能、上装备,“伟丰公司”连续3年投入700多万元,本以为上市后能喘口气,反倒资金压力更大。压力如潮袭来,父亲忽然病倒。
2012年,年仅25岁的杨莉临危受命,她敏锐地察觉到了电商风口。确实,在传统的批发和农贸市场,“两头乌”很难具有竞争力,也很难有溢价空间,但借助互联网,既可以实现低成本的营销,又能聚拢一批对品质有追求的消费者。她立马组建起电商团队,研究洞察新市场,加速改造供应链。2014年,公司布设首家线上鲜肉旗舰店。
果然,策略一改,柳暗花明。走线上并不意味抛弃线下,杨莉关注到,到了一定阶段,更要导流到线下,因此从2018年起,她加速了与各大新零售企业的合作。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经营模式发生巨变,全民进入直播时代。嗅觉灵敏的杨莉,又再次立马转型,化身主播开始带货。
与一般的“颜值主播”不同,杨莉擅长旁征博引,讲述创业中的点点滴滴,分享“两头乌”的文化故事,展示不同的烹饪方式。“首秀”销售额就有12万元,如今,她已是自带话题和流量的养猪“网红”。
“为了让大家更了解‘两头乌’的生长过程,我还在养殖基地内安装了摄像头,实时直播它们的生活日常,还别说挺新鲜,常能引来不少网民围观。”杨莉介绍,眼下正加速建设新厂区,引进了两条包装生产线,“到明年,不光是养殖,还有烹饪、分割、中央厨房及有机肥加工5个直播基地,可详细展示各个流程。”
“高端肉”的日渐火爆,折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想要分得一杯羹,得有更扎实的产品品质,以及更具创意的营销理念。“猪二代”的回归恰逢其时,父辈们掌管生产端,接棒者主营市场端。养了数十年猪的金新振,如今就愈加佩服“95后”的女儿,常惊叹已跟不上步伐,索性更加放心大胆交出自己的“金府农业”。
现在在金华“两头乌”养殖界,但凡发展迅速,或者名声远播的,背后几乎都有“猪二代”在开拓创新。为了帮助这支生力军,近年来,金华市也从区域公用品牌的角度出发,不断加强“两头乌”的市场营销力度,帮助线上线下布局,打入上海高端商超,布局大城市的品牌旗舰店和餐饮特色门店。
“‘两头乌’产业振兴,时也,势也。”金华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卢关荣表示,为了重振“两头乌”,金华市出台了10条政策,包含了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养殖规模扩繁、流通体系建设、营销体系建设、体验场景建设、金融要素支撑、发展用地保障、公用品牌推广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内容,进行全方位赋能。
根据目标,在“两头乌”的保种体系上,到2027年,全市将建成6个保种场和种猪场,核心种群数量稳定在2000头以上。在整个产业布局方面,到2030年,金华“两头乌”产能将达到100万头以上,出栏量占浙江本土猪种一半以上,金华火腿产量达到600万条以上,两大产业合计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品牌价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见习记者 方堃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