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富民乡村产业 详情

如何让乡游长盛不衰?

  • 编辑:文宇阳
  • 作者:王壹
  • 2024-06-19 13:26:02

游客在北村村乘坐游船游玩。 受访者供

白墙乌瓦,庭深几许;石板小路,曲径通幽。从远处望去,一座徽派建筑庭院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雅致。走进庭院,游客不禁被眼前木门窗格、栈廊天井所吸引。

  “房间一定要通风,院落一定要打扫干净……”6月12日,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陌上云居风情民宿内,民宿管家正带着服务人员进行日常清洁打扫。第二天,这里就要迎接星级民宿的评定,大家都铆足劲迎接江苏省专家组的到来,接受专家对民宿的升级评估。

  民宿一旦升级评估成功,便可挂上星级品牌完成迭代,更好吸引游客。这只是铜山区发展休闲农业众多举措中的一个切面。

  今年“五一”假期,铜山区接待游客量达84.4万,实现营收4524.75万元,带动旅游相关收入7.59亿元,乡村游客接待量蝉联徐州市第一名,折射出铜山区在发展休闲农业方面取得的成绩。这背后有何发展“诀窍”?

  “老地方”接入新业态

  陌上云居风情民宿所在的汉王镇位于徐州市西南苏皖交界的群山之中,东北部紧靠徐州市区,西部和南部与安徽萧县接壤,森林覆盖率高,是著名的“民间石刻艺术之乡”“汉文化之乡”,是江苏省百家名镇之一,获评“中国最具特色旅游名镇”等称号。

  当作为旅游“老地方”的汉王镇接入乡村新业态,会发生什么?

  从汉王镇游客驿站出发,可以看到沿途聚集着博物馆、体验馆等各种乡村新业态,让游客在乡村旅游过程中,既能欣赏乡村田园风光,也能感受新业态为小镇带来的文化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铜山区乡村旅游重要的资源。琴声悠扬,焚香静心,看香包历史,体验香包技艺。在汉王镇徐州曹氏香包博物馆,记者见到了梳着麻花辫、身着碎花长裙曹氏香包第四代传人井秋红。

  “曹氏香包”从1914年始创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55岁的井秋红言谈举止优雅,谈起香包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井秋红告诉记者,香包也就是俗称的香囊,制作工艺比较独特,以绣工精美见长,图案繁多,生动活泼,既有民俗寓意的祝福吉祥图语,也有简洁夸张的花草纹案,色彩突出暖色调大红色或橘黄色,显示出一种华丽之美,具有相当高的工艺价值,此外还兼具药用价值。

  但随着农耕文明的逐渐转型、现代文明的冲击,传统民俗日益淡化,现今掌握传统香包技艺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部分地区出现技艺“断流”的危机。在新世纪之初,国家有关部门便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以进一步研究保护性举措。

  井秋红的母亲、曹氏香包第三代传人曹凤英为更好地将这一民俗文化传承,把曹氏香包技艺和品牌无偿捐献给国家,于是便有了如今的徐州香包。2008年,徐州香包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目前,井秋红传承了香包的制作工艺,并带了五位徒弟,继续将徐州香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我选择将香包博物馆和工作坊开在这里,一方面是为了怀念母亲,因为我母亲葬在汉王镇;另一方面也因为汉王镇环境优美,动中有静,可以让我们安心钻研绣工技艺,也让来到这里的游客在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了解香包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井秋红说。

  除了徐州香包外,汉王镇还有以马小林、马思明为传承人的马氏铁壶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传统的旅游小镇添加了民俗文化的底蕴,增添了游客乡村旅游的体验性、互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

  “土资源”焕发新活力

  休闲农业重在有特色、有“乡味”,只有找准特色,才能发展好区别于城市的乡村休闲游,真正让沉睡的乡村“土资源”焕发出新活力。

  在柳泉镇北村村,三面青山一面碧湖,湖光荷景清新怡人。村内环境整洁,庭院错落有致,主干道两旁休闲沙滩、百里荷花,功能齐全。

  北村村位于微山湖畔,距离徐州市区25公里,辖塔山、西村、北村3个自然村,面积7.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0余人。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北村村通过打造“赏花+”模式,将赏花与美食集市、亲子游乐、婚纱旅拍等业态融合,共接待游客近8万人,带动北村村旅游收入140余万元。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北村村盘活沉睡的“土资源”,将资源变成带动村民增收的资产,让古村落焕发出新活力。

  很难想象,13年前的北村村还是远近闻名的“采石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北村村当时的真实写照。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北村村踏上了人居环境整治、发展休闲农业的道路。

  发展休闲农业、吸引游客前来乡游,就要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幅画、一院一盆景。据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介绍,北村村因地制宜,分类打造不同自然村的特色:塔山自然村修旧如旧,深挖渔元素,打造特色渔村渔情;北村自然村建景观粮仓,修复打谷场遗址,推出农耕主题文化;西村自然村以梦里田园风情为主题,农家院落错落有致。

  同时,村党委还创新推行“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投资模式,102户村民以资金、鱼塘等多种方式入股,筹集资金6700余万元打造楼山湾湖光田园度假区,一期柳泉水寨占地面积约95亩,水域500亩,分为北村市集、黄金沙滩、游船码头、水上乐园、帐篷营地、楼山岛、垂钓基地七大板块。

  “2021年以来完成退塘还湖1700亩;绿化山体6座,栽植花木50万株;收回老石房60处,进行老渔村原貌修复,部分房子已开发为特色民宿。”刘广铎说。

  依靠特色水产养殖与休闲观光,北村村陈旧的“土资源”在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旅游开发后,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休闲体验。2023年,北村村人均年收入达4.1万元。

  “头雁归”促成新发展

  “再过一个月,我这个葡萄园就进入采摘季了,来北村村旅游的游客不仅可以游船观光、体验美景、打卡美食,更可以在我这里的采摘园品尝夏黑、阳光玫瑰等葡萄。”6月12日,北村村百亩葡萄园负责人刘畅热情地招呼记者,谈起村里的发展滔滔不绝。

  今年56岁的刘畅是土生土长的北村人。他18岁外出打工,20多年前返乡创业,在村里开发荒山、探索游船观光,成为村里发展休闲农业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见证了村里由落后村到“明星村”的蝶变。

  20年间,作为归乡发展的“头雁”,刘畅带动了200余人就业。众多村民在刘畅这里打工,每人每天有百余元收入,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以刘畅为代表的高素质农民返乡创业带回了先进理念和广阔视野,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也为休闲农业发展、城乡深度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铜山区每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的培育对象达2500人以上。

  近年来,铜山区紧扣“乡产”“乡游”“乡食”“乡宿”,带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全面提升,年游客接待人数和营业收入增速均超10%,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亮点。2023年,铜山区农民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位居徐州市第一。

  徐州市委常委、铜山区委书记龚维芳表示:“一大批返乡创业人员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创业的重要载体,带动了铜山区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发展,让更多的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面对农业项目功能单一,主题特色不够明确、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人员服务水平不高、政策体系配套不足,缺乏系统扶持政策等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问题,铜山区将坚持品牌引领,做大全域旅游,同时进一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从区级、市级、省级及中央等各层级财政资金中拿出更大比例资金扶持休闲农业项目,努力推动问题的解决,让铜山区休闲农业向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龚维芳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06045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2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