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余杭区一带,“种桃李,找洪广”成了当地果农的一句顺口溜。58岁的郑洪广是一名高级农艺师,如今,他又多了个身份——“三农家庭医生”。顾名思义,与家庭医生相仿,他直接为农户基地点对点服务,只不过,不为人看病,而为树诊疗。
果树临近采摘,容易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最近,郑洪广就经常接到各路求助,6月20日这天上午,他立马腾出时间前往径山镇。第一站的梨木虱虫害比较严重,已影响到梨子表皮,还伴有螨虫发生,郑洪广马上给出了方子;第二站问题不大,但坐果太多,得马上予以疏果,还得趁天气开晴,抓紧防治食心虫等虫害。能帮助到同行,郑洪光乐在其中。
今年以来,余杭区全面落实省委“新春第一会”关于人才工作的要求,围绕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畜牧、水产、农机装备和种子等领域,结合农业系统和社会专技人员,首创打造以“土专家”、农技员、兽医等为主的“三农家庭医生”人才队伍,全周期支持“新农人”成长,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余杭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洪银坦言,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但这些年,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力量整体较为薄弱,如何培育壮大这支队伍,成了推动产业兴旺和助农增收的应有之义。对此,余杭紧盯“引、留、转、育、签、用”六个方面,既筑牢“三农家庭医生”的蓄水池,又让他们更好发挥作用优化“生态圈”。
经过前期摸排,余杭梳理出101名“土专家”,也就是“赤脚医生”,514名在相关领域获评农民技师职称的“专科医生”,以及49名作为产业专家或带头人的“全科医生”,共有“医师”664人。这是存量,还有增量:近些年,余杭持续开展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招募了一批“三农”情怀深厚、关键时刻顶得上、技术服务有特长的特聘农技员,目前已累计新引进300余人,人才队伍得以进一步充实。
既然是“医生”,岗前培训和岗中轮训自然很重要。对此,余杭明确提出,加快构建“政府主导+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的“三农家庭医生”教育培训体系,根据技术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以师傅带徒形式开展服务和传帮带,提升整体医术水平。
最后一个环节便是如何人尽其才。记者了解到,根据需求排摸底数和规模等次,余杭试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建立“三农家庭医生”和经营主体结对签约机制,同时还计划搭建类似“网上诊疗”的平台,打通“互联网+农业技术服务”功能,建立统一的咨询诉求载体。如此一来,“医生”接诊后,可因时因地提出各路“疗法”。
数据显示,试行短短数月,余杭的“三农家庭医生”已开展点对点服务215次,解决各类问题125个,示范推广19个主推品种、8项主推技术,助力实现一季度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开门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