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西南州打出“组合拳”建设平安乡村

2024-07-02 14:44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唐中慧

作者:赵佳玲 万承瑶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近年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机关聚焦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不断深化“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一村一警”“一企一警”工作机制,做实做细农村警务工作,构建起“警务‘触角’延伸、矛盾一线化解、服务源头保障”的基层治理工作格局,助推平安乡村建设。

“一村一网格”延伸“触角”

网格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黔西南州公安机关在社区村居建立起“网格有呼、民警有应”“民警有呼、网格有应”的双向响应工作机制,进一步解决基层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管理等基层治理“老大难”问题,实现融合互促、双向提升。

安龙县公安局栖凤派出所将社区警务室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连通,把26个“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网格与8个警务网格深度融合,每个网格配备1名社区民警和2名社区工作者。

水管爆了、消防栓坏了、邻里出现了矛盾纠纷……在栖凤街道,遇到各类大小民生问题,居民都会向网格员反映。网格员在巡查时遇到安全隐患、社会治安等涉及公安职责的事,也会第一时间报告社区民警。通过社区民警“吹哨”,网格力量迅速“响应”,成功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的目标。

“我们将网格打造为服务群众的第一个窗口、化解矛盾的第一道防线、邻里互助的第一个平台。”栖凤派出所所长罗杰介绍,栖凤派出所通过警网“联手”强化网格治理队伍,利用民警“懂法律、讲政策、会调解”和网格员对片区“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民情信息收集、矛盾纠纷调处、便民服务等工作,不断延伸警务“触角”,助力社区村居平安。

“一村一警”服务群众

普安县西陇村有873户3610人,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九峰派出所辖区内距离最远的村,从派出所出发需要近40分钟的车程才能到达。村远路陡,派出所如何护航群众安全?

围绕“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黔西南州公安机关把警务创新与本土化乡村治理紧密结合,积极推进“一村一警”协助社区民警开展社会治安防控工作,大大提高了村居矛盾纠纷的排查率、化解率,助推乡村和谐。

“我们每周下沉到村里工作的时间不少于3天。”常驻西陇村警务室、对村里情况很熟悉的驻村辅警张帅说,每次下沉工作时他都与社区民警一起,重点开展治安防范、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等工作。协助民警访民情、察民意、宣传普及法律,驻村辅警成了村里的警务信息收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为民办事服务员。他们融进了村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实现了警务效能最大化,增强了村居和谐。

“一企一警”护企发展

位于普安县城东部的江西坡镇是黔西南州著名的茶产业区,辖区内茶园种植面积共计7.7万亩,有茶企200余家,茶产业及其产业链覆盖了家家户户。

每年的12月至次年4月都是江西坡镇茶叶交易的高峰期,各村组都设立了交易点。茶源街道集市沿路也摆满了成品茶,一路上人多、车多。除了增设警力加强巡逻、疏导交通外,江西坡派出所还联合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将街道的休闲广场设为早茶交易场所,并按茶叶品种类别制作了交易指示牌,给茶农和茶商提供了良好的交易环境。

江西坡派出所当好经济发展的“护航员”、茶农的“宣传员”、茶商的“服务员”、茶企的“安全员”。针对企业推出了“一对一”联系服务,社区民警、辅警依据职责,主动加强对企业内部安全保卫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日常联系,开展联勤巡逻,通过加强巡逻防控、隐患风险排查、矛盾纠纷摸排调处、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等工作,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实现辖区社会治安、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