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老车站,牵出一段成渝铁路建设的时代记忆

2024-07-23 11:38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李婧

“修成渝铁路有多苦?我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镐,一边剿匪一边筑路。修路缺木材,很多老人将自己的寿材都捐了……”近日,在成都火车北站“北站记忆”展厅,成渝铁路的亲历者孙贻荪指着老照片讲述着那段峥嵘岁月。

今年是成渝铁路通车第72周年。成都火车北站作为四川省成都市重要的交通枢纽,目前面临全面重建扩建。不久前,成都北站项目部旁的“北站记忆”展厅正式揭牌运营,讲述着1950年至2022年的71年间,成渝铁路开工建设到拆除重建火车北站的不平凡历程,记录着成都火车北站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图为孙贻荪向大家展示“修建西南铁路”纪念章。

谈及修建铁路,孙贻荪从随身带的包里掏出一枚“修建西南铁路”的纪念章,为在场的人展示,小小的一枚,沉甸甸的份量。

1950年6月15日,是改变孙贻荪命运的日子。这天上午,17岁的孙贻荪如往常一样,和二野军大的战友一起出操。但部队领导却突然让他出列,战友们心里明白,他可能不会返回学校了,于是马上请照相馆的师傅拍一张大家的合影。合影后,孙贻荪匆忙赶到几十里外的西南军区大操场,这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领导已经站在了主席台上,警卫员赶紧领着他站在了队伍的第一排。孙贻荪一看上方写着“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大会”的字样,这才知道自己被编入西南军区军工筑路第一纵队直属二团,即将前往成渝铁路建设前线。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举行了通车典礼。当时,孙贻荪被特批领到了“摄影记者证”,虽然是普通的绿条条,却是如此珍贵。他拿着相机,在主席台上拍下了一幕幕历史的画面。“现场有30多万人的方阵,从成都火车北站到人民北路,满满的一片全是人。西南民族学院的学生还表演了舞蹈,火车汽笛响起的时候,大家都在高声鼓掌欢呼。” 孙贻荪说。

如今,92岁高龄的孙贻荪依然精神矍铄,著述不断。作为成渝铁路和抗美援朝的亲历者,他著述出版了多部纪实文学,为成渝铁路、成昆铁路、抗美援朝等历史事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此外,他还走上荧幕,接受着媒体记者的采访,参与着专题纪录片的摄制,担任着相关影视作品的历史顾问。

“跟随孙老的足迹参观‘北站记忆’展厅,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铁路建设者‘敢为人先、众志成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筑路精神。”“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铁八局员工倮伍克的子说。

倮伍克的子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曹古乡,时任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军司令员刘伯承和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在冕宁县“彝海结盟”,铸就了伟大长征和民族团结的不朽丰碑。“我高祖父与小叶丹是亲兄弟,从我记事起,‘彝海结盟’精神便一直刻在我们的家风家训和骨血脉络中。进入中央企业并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投身国家基建工程建设是我从小的梦想。”

为了实现梦想,他进入了西昌铁路技师学校学习机、电、焊等相关技能。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了中铁八局成都地铁2号线项目部,并从事盾构机维护保养工作。在接触盾构设备初期,由于德国设备供应商方面的技术垄断,受尽外界冷眼的倮伍克的子下定决心要掌握盾构维保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为尽早实现目标,他坚持从盾构维修保养最细小的工作做起,每天在盾构机的各种机件上来回穿梭,研究繁琐的说明书和图纸,一遍一遍地给各个部件做清洁和润滑。

一年后,倮伍克的子成为了中铁八局首台盾构机的维保负责人。在专注盾构设备机修维保的10多年里,倮伍克的子参与了成都、重庆、大连、广州、深圳、福州、南京等城市10余条轨道工程的建设工作。目前施工里程已达30余公里,成为了中铁八局盾构设备维保带头人。

图为参观“北站记忆”展厅。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久远而动听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参观“北站记忆”的铁路建设者们。在未来的路上,他们将牢记初心使命,继承发扬革命先辈们的光荣传统,传承“开路先锋”精神。

作者:张若男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