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骄阳似火,上良镇荣旺村村部院里,新鲜的辣椒、西红柿等蔬菜,散发着阵阵清香。菜农们忙着过秤、装车、计价,尽管天气炎热但大家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一筐筐新鲜的蔬菜也将从这里运往各地。
“今年由于管护得当,蔬菜品质和卖相都比较好。”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社长杨宏科介绍说,今年我们通过土地流转,种植了露天和设施蔬菜525亩,蔬菜一经上市,客商就来村里收购,三茬蔬菜销售也接近了尾声。
北张村村民育苗场景。熊瑛 摄
荣旺村是上良镇杨北路特色产业联盟中的其中一村。2023年产业联盟成立后,该村按照联盟“深化党建联建聚合力,共谋产业发展促增收”的总体思路,聚焦粮菜循环高效种植示范带打造这一目标定位,以“组织联建、产业联抓、村企联营、服务联动、收益共享”“四联一共”为切入点,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效能,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的同时,村民也实现了领“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三金”增收目标。腰包鼓了起来,村民的笑容自然也多了起来,对未来的生活他们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我把十多亩地全部流转给了村上,每亩土地流转费用700元。每年有差不多近1万元的收入。再加上在村里蔬菜基地务工,一年下来收入增加了不少。 ”算起了收入账,荣旺村村民杨爱世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荣旺村村民采收辣椒场景。熊瑛 摄
村民收入快速地增加,离不开杨北路特色产业联盟促进。该联盟是上良镇立足镇情实际,统筹镇域农业资源,整合荣旺、上郑、三村张、北张四村资源,重点打造“种植+养殖+多元产业”齐头并进的现代高效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区。联盟的成立既打破了四村“各自作战”的壁垒,又降低了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抱团发展”让四村在产业发展中都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通过统筹整合土地、产业、人才、机械等各方面资源,明确了突出‘’养殖+种植’两条产业链‘双向发力’的产业思路,按照‘服务联动’‘五统一’工作机制,我们在联建片区内培育了4个肉牛养殖龙头企业(养殖小区),抓建了2个千亩粮菜循环发展产业基地、1个饲草兼用玉米种植带和2000亩高原夏菜种植片带,这些产业项目的落地,让村集体和村民都有了奔头。 ”上良镇党委副书记、杨北路特色产业联盟党总支书记王慧琴说,‘抱团发展’,既有力地破解了耕地碎片化程度高、规模化种植水平低、产业培育链条短等难题,还能全面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向”增收。
图为客商上门收购蔬菜场景。熊瑛 摄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联盟党总支的带领下,各村不仅明确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而且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荣旺村按照“整村一块田、产业连成片”的改革方式,通过流转,把全村的土地集中起来统一经营,以合作社联营、农业服务托管、土地入股分红、农机共享共管的多种方式,不但突出了运营主体高效循环、共建联营的优势,还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经营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科学化的发展。北张村积极盘活村集体“沉睡资产”,在废旧学校的旧址上建起了育苗基地。基地不但为联盟各村提供优质蔬菜苗,还进行花卉繁殖。不但让村里群众务工有了去处,还大大地提高了村集体经济。同时该村巧用现有资源优势,在该村盛丰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配套建设了专门的产业培训基地,每年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土专家”,为四村村民进行产业发展培训。通过培训,村民养殖技能和积极性不断提高,仅北张村145个农户中就有75户村民养牛,有效带动了联盟牛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
“如今,4个村成为‘一家人’,每个村各司其职、各得其利又相互影响,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投资、减少了经济运行成本,又增强了抵抗市场风险能力,为镇域产业发展和规模经营也打下了基础。”王慧琴说,今年四村村集体经济均可增加15万元,群众增收3000元。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牛扩量、果提质、菜突破,多元齐抓”的思路定位和“两年三茬、粮菜循环”的发展模式,积极推行“四联一共”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工作机制,扩大联盟联农带农、助农增收的影响力,推动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
作者:朱强 熊瑛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