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时序立秋,走进福建省泉州市台商投资区百崎湖生态连绵带,一条长全长6.6公里的百崎湖水系贯穿而过,一幅绿树绕岸,湖光如镜,鸥鹭翔集的山水田园美丽画卷徐徐展现。
曾经百崎湖周边围海造田造塘,导致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凸显,荒废的农田杂地和无序发展的鱼塘虾塘鸭塘,导致百崎湖水系水质常年不达标。
随着生态建设思路不断提升,2017年,泉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连绵带”的构想,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依山水而筑城,处理好城市、农田与自然山水的关系,构建以绿为底、以水为魂的“蓝绿交织”生态空间。如今,这里已然成为泉州将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治理的一张名片。
“生态连绵带”如何落地生根?2018年,泉州台商投资区启动百崎湖生态连绵带建设,按照“山为骨、水为脉、林田湖草为肌体”的一体化思路,工程修复为辅、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坚持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草则草、宜农则农,统筹开展百崎湖流域综合治理。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的建设经验可以总结成三个“巧”。
思路巧——山水林田融入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百崎湖生态连绵带启动区工程规划建设前期,就对建设范围内308.03公顷的现状道路、水系、农田、林地、山地、建筑、植被、土壤这八大生态环境本底进行了详实的地毯式摸底。基于现有的资源禀赋,融入亲子游、采摘果林、观光农田等多种功能,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连绵带与村庄联动发展,并提高沿线农民收入,辐射周边土地价值。
资料图
方法巧——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旧材变新颜。坚持低影响、低开发的原则,以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山水格局、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文化、就地取材为基础。基本农田的保留,防风林带的保留,水田鱼塘的保留等构成百崎湖生态连绵带的一个蓝绿底色,打造具有泉州特色的生态之脊。
“项目十分突出基本农田的保护,保留农田面积约65.8公顷,占总面积的21.36%。通过种植耐盐碱、观赏价值高的农作物,如甜高粱、向日葵等,提高已盐碱化农田产量,改良土壤,同时形成成片的生产性农业景观,带动乡村旅游,农民增收。”项目设计施工方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华南事业部设计总监上官纪荣说。
用劲巧——整合既有资源,保持农业运作,打造农民维护公园的模式。整合建设范围内既有的约405亩荒杂地,进行生态恢复与整合利用。在这基础上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串起服务整个4620亩地中的山水林田塘草,构成完整的游览服务配套系统。
百崎湖生态连绵带通过营造“阡陌田园、花海为廊”的景观风貌。农时到了,引导农民分类种植农作物包括观赏性农作物,形成整体成片的观赏景观;农闲时,引导农民从事园区的园丁、保洁、环卫、保安等岗位工作增加收入,致力实现一片农田,多份产出。如今,市民游客来到百崎湖生态连绵带,体验到的是望得到农田、看得见湖泊、记得住乡愁。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霍子晨 见习记者 陈章群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