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丨粮安天下 种铸基石——福建三明市推进“中国稻种基地”高质量发展

2024-08-10 16:24 来源:中国农网 编辑:暴佳然

三明市地处武夷山脉与戴云山脉之间,具有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带保护和水稻育种逆境选择的自然条件,是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优势产区,杂交水稻制种至今已近50年。

2015年以来,在刘旭院士、谢华安院士等10余名院士的鼎力帮助下,三明市通过建设“中国稻种基地”,实现了杂交水稻种子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每年生产水稻种子组合700多个,被誉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乐园”。

目前,三明已成为全国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第一大市,2023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4.6万亩、产量7万吨,生产的水稻种子除满足本省需求外,95%销往南方各稻区和越南、泰国、菲律宾、老挝等东南亚国家。

优化布局,下好基地发展大棋

种业发展,规划先行。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先后将建宁、泰宁、尤溪和宁化4县列入国家级制种大县名单,支持建宁县建成第五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福建省政府出台支持三明打造“中国稻种基地”六条措施,2015年至2025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三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种业发展,精准对接需求,制定扶持政策,建立种业振兴行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进一步凝聚工作合力。全市各县创新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通过“一企一策”服务种业经济实体,促进种业项目早落地、见实效。

思深方益远。立足种业发展实际,三明市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强化要素保障、做长产业链条、筑牢产业根基,构建起中国稻种基地建设的“四梁八柱”,全力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先后编制了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发展规划、“十三五”“十四五”两期三明市“中国稻种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推进种业振兴的二十条措施、三明市现代种业产业链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顶层设计。

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作为全市实施百亿特色产业链“建链补链强链”行动重点;将现代种业产业链作为全市11条特色产业链之一,编制现代种业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规划和“一链一策”产业政策。目前,建宁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交易中心双创孵化基地、仓储物流中心等一批产业链项目已建成,先正达集团中国水稻供应链创新中心建成投产。

统筹政策性资金9亿多元,优先建设制种基地基础设施,补齐发展短板。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制种田30多万亩、种子区域服务站20个、种子加工生产线17条,种子加工能力达98%以上。

科研聚力,育种向“新”而“兴”

攻克种业“芯片”技术,科技创新是强有力的推进引擎。

近年来,三明市坚持借梯登高、引智聚力,由谢华安、颜龙安、张洪程等院士领衔,已建成福瑞华安种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等6个院士工作站,累计培养种业科研、专业技术人才640余人。

如何让人才专心育种?通过深化制度改革,出台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机制等方式,三明市多举措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权益分享。以三明市农科院为例,截至目前,他们与60多家经营主体签订成果转化及横向技术服务合同,辐射推广水稻等农作物新品种400多万亩。

在优化科研服务方面,三明市大力支持沙县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市农科院福建省(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杂交水稻生产与繁育研究中心、建宁杂交水稻种子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打造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高新企业孵化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科研服务高地。

打开时间的卷轴,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遗传育种研究所、福建六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等水稻育种单位就先后在沙县区设立水稻育种基地。在谢华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育种家的共同努力下,在沙县区选育并通过省级或国家级审定的品种有400多个,在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20亿亩以上。其中,三明市农科院(原三明市农科所)1981年配制出杂交水稻里程碑品种“汕优63”,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0亿亩。

联合攻关,不断突破,目前三明全市累计360多个水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其中,“福香占”“明轮臻占”“野香优669”等3个品种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明1优臻占”“金泰占”“野香优臻占”等5个品种获省优质稻米质鉴评金奖。

补链强链,引进培育行业龙头

如何让优势更“优”,特色更“特”?

三明市多措并举引进龙头企业、培育本土企业,补链强链,共同在新品研发、示范种植、技术推广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不断为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强筋壮骨”。

在引进龙头企业方面,吸引了隆平高科、荃银高科、中种集团等130多家种业企业在三明建立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推动先正达集团中国入驻建宁,大北农集团入驻宁化,实现优质基地与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强强联合。

在做强本土企业方面,实施企业培优、联合育种、品种奖补等扶持措施,培育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家(科荟种业),省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2家(六三种业,福瑞华安种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重点农作物种子企业5家。科荟种业出口越南的杂交稻种分别占全国、福建省出口量的40%和90%以上;天力种业受托制种面积超过10万亩,产值超3亿元;六三种业销往云南、河南等省的杂交稻种量,分别约占当地市场份额的12%和8%。

在做大基地规模方面,充分发挥三明杂交水稻制种天然隔离地理优势和制种人员技术优势,推动基地规模化生产。全市11个县(市、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由2015年的16.5万亩增至2023年的34.6万亩,增幅达109.7%。培育制种面积超过2万亩(国家级制种大县标准)的制种县7个(建宁、泰宁、宁化、尤溪、将乐、沙县、明溪),万亩制种大乡镇8个、千亩制种村94个。

改革创新,助力种业增产增效

三明种业高质量发展也与模式创新、技术升级密切等紧密相伴。

近年来,三明市创新制种模式,通过优化调整烟叶种植品种结构,大力推行“烤烟+水稻制种”水旱轮作种植模式,种烟+制种年均产值8000元/亩,是普通水稻种植的4-5倍。利用密集烤烟房空闲期,推广应用烤烟房烘干稻种技术,不仅解决了阴雨天晒种难的问题,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实实在在让农民受益。

在培育制种主体方面,三明市探索出“整村推进”“村企合作”“公司+农户”等模式,截至目前,共培育专业化制种企业27家、制种专业合作社114家,制种受托人400多人,制种产业每年为制种农户带来7.2亿元的纯收入,起到了助农增收的作用。

机械化为种业发展插上“翅膀”。三明市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用好农机补贴政策,引导生产主体购置、更新装备,2023年全市杂交水稻制种全程机械化率达83%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同时,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为技术支撑,启动建设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项目,提升制种技术标准化水平。

为保障护航种业高质量发展,三明市还推进地方立法,强化司法保障,加强行业执法,以法治力量筑牢种业发展基石。

今年1月1日,三明颁布施行全国首部稻种基地管理地方性法规《三明市杂交水稻种子生产管理规定》,进一步规范种子生产秩序,标志着我市制种产业发展开启了法治护航的新征程。

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建立“1平台4专庭30服务点”的市、县、乡三级种业司法服务网络,建立种业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福州知识产权法庭三明巡回审判点等举措,三明市全力推进以法治种。同时,制定全市种业监管执法年活动方案,开展基地专项检查和苗期转基因成分检测,全面净化种业市场。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放眼三明广袤田野,一株株饱满的稻穗晃动着“禾下乘凉梦”,充实了大国粮仓,承载着发展新希望。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朱梦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