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而出,化蛹成蝶——宁夏蔬菜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

2024-08-12 19:48 来源:设施农业资讯 编辑:李忆宁

“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将向现代化、集约化、适度规模化发展,去低端产能,生产高品质产品将成为今后产业的发展方向,‘订单农业’将成为蔬菜种植、流通的主导模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已经对蔬菜流通模式产生着变革。”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研究员在接受设施农业资讯融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宁夏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生产区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多年来宁夏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形成了设施蔬菜、供港蔬菜、露地蔬菜、硒甜瓜四大产业格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益稳步提升,宁夏已经成为全国公认的蔬菜优质产区。

为了解现代蔬菜产业发展态势,我们采访了宁夏园艺技术推广站站长蒋学勤研究员,希望通过宁夏这几年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为广大设施园艺从业者提供参考借鉴。以下是我们对采访内容的归纳总结。

问:蒋站长,您在农业领域深耕30多年,长期从事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发展推进工作,作为省级蔬菜产业首席专家和农业农村部蔬菜产业专家组成员,请谈谈您对蔬菜产业发展的认识?

蒋学勤:蔬菜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和民生产品,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计算,都是“菜篮子”中分量最重的产品。近年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蔬菜种植面积保持在3亿亩以上,产量8亿吨以上,产值2万亿元以上,市场总体供给充裕,品种日益丰富,为保证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近1亿农民,宁夏70多万农民从事蔬菜生产流通,蔬菜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蔬菜生产和流通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以往的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城市近郊,如今转向了远离城市的生产优势区,由小而全向单一品种规模化生产转变,流通则由从前的农民提篮小卖向流通组织远距离运输、规模化经营转变,批发市场、新零售已成为流通的主渠道,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全国蔬菜生产销售整体呈现大市场、大生产、大流通的新格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对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显著增多,由过去的“吃得饱”向现在的“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蔬菜产业发展也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大陆产品过剩、卖难,另一方面高品质产品短缺、价高、不能持续供应。我认为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蔬菜产业发展已进入大洗牌、大调整的战略机遇期,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将向现代化、集约化、适度规模化发展,去低端产能,生产高品质产品将成为今后产业发展方向,“订单农业”将成为蔬菜种植、流通的主导模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已经对蔬菜的流通模式产生着变革,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是未来蔬菜发展之路。

问:近年来,宁夏蔬菜产业发展迅速稳健,供港蔬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硒砂瓜享誉全国,“宁夏青”油菜等冷凉蔬菜深受长三角市场青睐,请您谈谈宁夏这几年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做法和经验。

蒋学勤:宁夏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昼夜温差大,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确定的黄土高原夏秋蔬菜生产优势区和设施农业优势生产区。多年来坚持“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形成了设施蔬菜、供港蔬菜、露地蔬菜、硒甜瓜四大产业格局。2022年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冷凉蔬菜确定为“六特”产业之一,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022年宁夏人均瓜类、蔬菜占有量分别达到276.9公斤、726.7公斤,居全国第1位和第7位,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16.8公斤(全国60.1公斤)、160.2公斤(全国566.5公斤),2023年宁夏冷凉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16.9万亩,总产量794.8万吨,一产产值192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1.7%,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1.6%。

一是开拓市场,引领产业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冷凉气候资源优势,紧盯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目标市场,“请进来,走出去”连续九年举办“全国知名蔬菜销售商走进宁夏活动”,累计邀请全国重点蔬菜批发市场、知名销售商1067人(次),签订协议902项,签约金额127.8亿元。产业发展以市场为引领,实现了三大转变,种植方式从农户“先种后卖”盲目跟风向“先卖后种”订单生产转变,生产模式从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向经营主体带动规模化生产转变,销售方式由批发市场为主向“批发—直销—电商”多元化经营转变。全区建成集中连片蔬菜基地1775个,培育供港出口蔬菜备案基地17家,认定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21家,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称号9家,获批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18家,获得绿色、有机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28家。供港蔬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盐池黄花菜、网纹甜瓜、麒麟西瓜等主导品种、优势产品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集约集聚发展水平明显增强。

二是订单生产,建立联农机制。坚持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与北京新发地、上海西郊国际、广州江南、深圳海吉星等全国重点蔬菜批发市场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深耕百果园、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高端销售渠道,拓展与中化集团、正大卜蜂国际、广东东升农场、山东水发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深度合作,采取共建基地、订单生产、股份合作、“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共享等模式,发展订单面积150万亩以上,种植的口感番茄、樱桃番茄、线椒、蜜瓜等高品质瓜菜,售价高于市场价30%以上,“宁夏菜心全程质量控制订单生产模式”成为全国典范,宁夏夏能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通过“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带动一批、下放订单技术指导创业一批、区外基地务工输出一批、吸纳移民股金分红一批”“四个一批”联农带农机制,吸纳周边移民2100多人,季节性用工3万多人次,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1.2万元。

三是全链构建,补齐短板弱项。加快全产业链体系构建,全区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182家,蔬菜现代集配中心12个,田头冷链保鲜设施1245个,建成各类农产品集贸批发市场327个,培育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企业309个、电商平台8家、外销窗口9个、冷链运输企业20家,配备冷藏运输车1100辆以上,建设蔬菜社会化服务站65家,服务总面积达到45万亩,设施蔬菜、露地蔬菜、西甜瓜亩节本增效分别达到286元、156元、110元,全产业链体系初步构建,有效调动了市场资源向宁夏汇集。

四是绿色发展,打造名优品牌。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发展,大力推广轻简化设施建造、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生物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农机农艺融合等绿色生产技术,全区新技术集成应用率达到80%以上,产量增加10%以上,化肥用量降低20%—30%,农药用量减少20%—50%。创新推广的蚯蚓技术套种套养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秸秆焚烧、畜禽粪污、尾菜处理难等问题,实现了蔬菜种植和畜禽养殖生态循环发展,成为蔬菜绿色低碳循环农业模式的典型,日光温室轻简化绿色栽培模式,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在全国推广应用。全区上下扎实推进新“三品一标”行动,培育“宁夏菜心”“盐池黄花菜”“西吉西芹”等农产品地理标志18个,绿色、有机和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基地28家,认证“三品一标”蔬菜产品134个,出口备案企业15家,冷凉蔬菜产品70%以上销往全国各地,出口13个国家和地区,“宁夏菜”从国内市场走向了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品牌溢价能力显著增强。

五是政策支撑,推动持续发展。自治区将冷凉蔬菜产业列入农业六特产业重点支持,建立了省级领导包抓机制,成立党政两位副省级领导挂帅的工作专班,谋划发展方向,制定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2—2027年)》《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推进冷凉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主攻方向、重点任务、战略措施。自治区发改、财政、农业农村等部门出台激励政策,聚焦关键环节,持续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重点支持新建设施、旧棚改造,产业发展资金重点支持蔬菜现代集配中心、集约化育苗中心、绿色标准园等建设,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水肥一体化、蚯蚓生物、“三零”绿色生产等提质增效技术。紧盯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围绕冷凉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构建精准发力,目标到2025年将宁夏建设成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高品质蔬菜生产加工集散地。

问: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宁夏是国家规划确定的设施农业发展优势区,请您谈一谈今后宁夏设施农业将如何发展?

蒋学勤: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我们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深入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制定《宁夏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推进全国设施农业贷款贴息试点,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四季生产、持续供应”原则,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充分发挥光热资源禀赋和蔬菜品质优势,以调整产业布局、优化设施结构、提升发展质量为目标,加快老旧设施改造升级,加强高标准设施建设,发展非耕地生态循环设施农业,进一步提升设施蔬菜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助推宁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

一是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充分挖掘戈壁、盐碱地、沙荒地、工矿闲置地等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非耕地高标准种植园区,探索回收工业余热和矿井水为设施种植提供热源和水源,破解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对设施农业生产的约束,建立低碳循环设施种植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广农光互补绿色模式,从空间上挖掘设施农业生产潜力。

二是加大高标准设施建设。依托丰富的光热资源禀赋,不断扩大设施农业生产规模,鼓励设施建设向标准化、大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支持现代化大型智能温室、轻简化装配式日光温室、宜机化大跨度拱棚及连栋拱棚、遮阳避雨拱棚建设,每年新建高标准设施2万亩以上,推进设施农业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老旧设施改造升级。以提升设施种植质量效益和机械化率为核心,采取扩跨度、增高度、提标准,每年改造老旧日光温室1万栋,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补齐设施栽植、植保和运输作业装备短板,推广宜机化种植技术模式,着力提升全链条机械化应用水平。

四是加速设施数字农业发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结合作物生长模型、环境调控模型等实现设施蔬菜生产精准调控;加强高标准“管理好、环境好、品质好、效益好”“四好”设施农业园区建设,通过科技手段提升产量和效益。

五是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京津冀都市圈等目标市场质量要求,深入实施“绿色农业+标准引领”促进行动,大力支持蔬菜初加工集配中心、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产地大仓等建设,提高蔬菜产品冷藏运输能力,鼓励新零售企业在宁夏建立直供基地、配送大仓,辐射带动合作社、种植大户进行订单生产。

问:这些年,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展现了宁夏农业人的奉献与实干,您个人也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蔬菜产业杰出人物、宁夏回族自治区塞上英才、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在当前建设农业强国、促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您个人如何融入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蒋学勤: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30年,我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所赋予农业人肩上的重担,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要追随时代的脚步,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兢兢业业,做好每一份工作。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农业农村部门职责由“农业”“一农”向“农业、农村、农民”“三农”转变,针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变化新需求,转变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主动担当、主动作为。面对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还有农民群众对增收致富的期盼,我们在做好蔬菜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农民的同时,聚焦痛点堵点难点,从全产业链谋划推进产业发展,下大力气解决市场问题、农民卖难问题。我们走出去了解市场,请进来对接销售,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九年的不懈努力,引进了市场、引进了品种、引进了标准,打开了市场销售渠道,推动了宁夏冷凉蔬菜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民鼓起了钱包,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有了更强的意愿和更高的积极性,我们的新技术推广工作变得轻松容易,通过秸秆生物反应堆、蚯蚓生物技术、“三零”技术、水肥一体化等绿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化肥农药施用量减少,蔬菜产量提高,品质提升,“宁夏菜”以优良的品质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经济带声誉鹊起,形成了市场拉动、政策支持、技术支撑、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宁夏成为了全国公认的优质蔬菜产区,蔬菜产业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为推动设施农业产业良性可持续发展,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设施农业分会联合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业委员会、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拟于2024年9月11-14日在宁夏银川召开以“新质力、新发展、新机遇”为主题的“2024现代设施农业融合发展交流会暨设施园艺学术会议”。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