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生命教育的“关键一课”

2024-08-14 11:11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袁雅茹

近日,浙江杭州市一幼儿园一只被唤作“羊顶顶”的小羊,在陪伴孩子们14年后“寿终正寝”。面对最亲密“朋友”的骤然离世,孩子们起初难以接受,号啕大哭,但在老师和家长引导下,孩子们逐渐理解了生命逝去的不可逆,对沉重的死亡话题有了更深的认知。网友们被孩子们的纯真打动,给幼儿园的教育方式点赞,称赞这是一次成功的、别开生面的生命教育课。

“羊顶顶”虽然去世了,但它永远鲜活在孩子们的记忆里,与“羊顶顶”朝夕相处的时光和情感体验,也会让孩子们心中多一份“柔软”与善良,提高其挫折承受力。何为生命教育?即引导学生既知生,亦知死。一方面理解宇宙万物生的意义,珍爱生命、成就生命;另一方面正确看待死亡,知晓生老病死是自然界的一般规律,从而直面人生,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如何让涉世未深的孩童理解这样重要的生命议题,需要教育者转变思路,采取更为灵活、更适合孩子们成长发育阶段的教育方式。

以农耕养殖活动这样轻量级的活动作为切入点,正成为推广生命教育的破题之策。类似“羊顶顶”事件这样温馨的生命教育课正在很多地区和中小学上演。比如广西南宁市越秀路小学的孩子们一起打造鸡舍,主动学习制作鸡食、消毒、饲喂等知识,人人争做小鸡“饲养员”;深圳市光明区理创实验学校成立种植、养殖兴趣小组,利用各种空间进行无土栽培,楼顶种植,春蚕、兔子、鸽子养殖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和动植物的交流互动中感悟生命的温度。

为何农耕养殖活动能够作为推动生命教育的“关键一课”?首先取决于动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一粒麦子从种子到收获,一只羊、一头猪从出生到死亡,一系列的自然循环构成农业生产中的生命闭环。也正因此,农耕文明植根于对生命的敬畏之中,并积淀出“民胞物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哲学思想,使劳动者在日常的耕作与畜牧活动中,在细微之处——每株植物、每只动物的成长与变化中亲身体会生命的脉搏与温度。

其次,农耕养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劳动教育的平台和情感价值观的塑造空间。学生在观测天气、认识农具农艺、参加农业劳动等过程中可以充分锻炼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让孩子们体会稼穑艰辛,培养爱粮惜粮、勤劳坚韧的品格,看着自己亲手种植的作物茁壮成长,或是照顾的小动物日渐健壮,学生们将充满成就感和获得感,这种正向的情感激励能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与生命观,进而减少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

还应看到,农耕养殖活动天然蕴含“温情”的特质,与常规教育模式截然不同。孩子们怀揣着无限好奇,主动亲近;父母和老师们带着往昔记忆,再次沉浸。此刻教育不再是单向的、强制性的“填鸭式”传授,而是转化为一种温柔而有力的“熏陶式”引导,能有效缓解工作学习带来的任务压力,让参与进来的人都能解放天性,享受其中。

生命教育这一关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课题,当下愈发受到社会各界重视关注。在此背景下,推动农耕养殖活动进校园正当其时。笔者认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需确保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生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适当融入农耕文化知识,既知其行又明其理,从而避免单纯忙碌却成效甚微现象;二来农耕养殖活动应当与日常课堂教学在时间空间上科学规划与合理分配,确保两者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干扰,防止教学资源的无谓占用与课时冲突;三是要灵活调度整合各方资源,比如可结合实地参观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自然资源馆等,邀请本地种植大户、“新农人”作为实践导师言传身教,或是借此机会深化城乡学校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教育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

唯有生命的意义被重视,生活的色彩才能更加多元丰富,个体的身心压力也能自然释放消解。正值暑期,家长和孩子们不妨从轻嗅一朵花香、守护一株秧苗、关爱一只动物开始,尊重善待生命、高扬生命价值,共同缔造美好世界。

作者:杨钰莹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