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稳定型自然生态平衡机制与扩张型社会经济发展机制的耦合对接,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因此,生态是农业发展道路上不可丢失的灵魂。
长期以来,由于偏重于单一型“数量增长”,忽略了复合型“质量发展”,不少地方的农业已经把生态这个灵魂远远丢在了后面,导致了农业不健康、农产品不健康,最终是人体自身不健康。失去灵魂的农业,如同失去灵魂的人,是不可能走远的。
我们必须尽快找回农业失去的生态灵魂,让农业重回健康大道。但这并不是要走传统生态农业的老路,仅仅注重生态,而是要走现代生态农业“质”与“量”兼顾的“高效生态”道路(习近平: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如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树立生态观,以生态理论系统性方法为指导,这是照亮农业前进道路的明灯;其次,要创新生态科技,让农业插上强劲的生态翅膀,这是农业行稳致远的动力;第三,要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这是农业多维复合效益的源泉。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树立生态观
一般而言,讲资源讲的是利用,讲环境讲的是影响,只有讲生态才是最高层次,因为讲的是协衡。因此,只考虑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总体上系统性考虑生态阈值。只有上升到生态高度,才能全面解答资源和环境问题。
生态与经济两大系统不能割裂,生态决定经济能走多远,经济又反过来扰动生态系统的物质转换与能量传递。因此,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基本的生态规则基础上。然而,现实中我们总是把生态规则放在视觉范围之外,甚至在与生态关系最直接的农业经济领域,也同样盲目照套一般经济规则而不考虑生态规则,这不仅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突破性发展,更制约了长远性发展。
经济学是一门利用稀缺资源对目标进行最优选择的学问,但这种选择不能仅仅遵循静态的帕累托最优原则,还必须遵循动态的可持续最优原则。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是生命共同体,经济学应该把研究对象看成是生命共同体,基于这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规则,谋求经济的可持续最优。要清楚地看到,任何损害生命共同体的经济政策,自以为通往天堂,其实都是通往地狱;任何维护生命共同体的经济政策,必将有利于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共赢。不同历史阶段,人与人之间虽然要遵循变化的经济发展规律,但人与自然之间必须遵循不变的生态平衡规律。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马蒂亚•森认为,增长与发展是有区别的,增长是片面的,发展是全面的,尤其在不合适的地方、不合适的时间出现的增长,会破坏包容性发展。包容性发展能够全方位考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一体化的生命共同体,把生态系统纳入视觉范围,这也是我们追求的生态发展模式。
农业发展的生态方略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然而,我们在这两个方面做得都很不够。首先,在发展中保护方面,农业全产业链条上每个环节都存在问题。例如,在与生态系统关系密切的种植和养殖领域,没有对标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发展模式;在农产品加工领域,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有害气体、废水、废渣;在观光旅游、市场服务等乡村第三产业领域,我们距离低碳发展的生态模式也相差甚远。其次,在保护中发展方面,由于很多地方在生态修复领域单纯地追求生态保护,没有建立起生态修复的经济激励机制,使得生态保护失去了长久动力。当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生态导向的开发项目(EOD),强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但EOD项目只针对大型生态工程,乡村地区生态问题的全面解决,还必须依靠每个乡村根据自身的特点挖掘生态价值的市场实现机制。
经济学在农业领域还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把土地仅仅当成经济活动的场所,当成无生命的财富载体,尽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早就提出“土地是财富之母”,是人类社会财富的生命源泉。农业系统是生态系统,不仅动植物是有生命的,土地也是有生命的,因为在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生物群落。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关注的只是地上的生产量,而不是地下的生产力,每年施用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破坏了土壤中的生物群落和有机团粒结构,土壤酸化板结,变成了无生命的“土疙瘩”。因此,我们要修复土壤生态系统,让土壤恢复活性,既要增加地上生产量,还要提升地下生产力,既要从当前的角度保证“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更要从长远的角度做到“藏力于地,心有底气”。
马克思和恩格斯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解决生态问题的外部性理论、最优化理论等相关理论,以及本人的上述分析和以前创立的生态循环增值机理,可以从三个方面对目前我们应该树立的农业生态观进行理论概括:
1、农业的“基本生态目标”是在现有的综合资源存载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约束下,合理组织和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促使投入品利用率的绝对提高和使用量的相对减少,有效控制农产品产地污染和生态破坏。
2、农业的“基本生态路径”是通过自然禀赋的提升和多维生态循环系统的完善,实现农业高效生态循环,打开农业自然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社会经济复合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及价值循环通道。
3、农业的“基本生态原则”是消除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不一致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达到既强化生态功能,又促进农业生产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
二、创新生态科技
在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科技始终是关键因素。然而,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舞不好会伤了我们自己。因此,舞剑的人不能只懂得剑术,更要懂得剑道。那么,农业科技的剑道是什么?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之道。农业科技在带来产量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好人与农业的生态逻辑,不能突破自然生态红线。
然而长期以来,农业上一些非生态科技的应用不仅造成了产地生态污染,而且影响了农产品安全性指标和营养性指标。例如,安全性指标方面,由于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有害物质积累在农产品中,以至食用后人体普遍存在明显的非人用药物、重金属等积累,直接损害了人的健康。营养性指标方面,由于土壤生物群落活性衰退,根部土壤生态恶化,影响土壤养分供给和根系养分吸收,以至作物吸收不到全面的营养。这样,不仅作物难以健康生长,农产品也普遍营养缺失,尤其是对人体健康非常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和生物活性营养物质严重不足,造成当代社会人们普遍处于营养型饥饿(对应联合国提出的隐形饥饿),加剧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摆脱目前以非生态科技为主的局面,创新出以生物农业科技和物理农业科技为核心的高效生态农业科技体系,做到既高效又生态,高效让农业飞得高,生态让农业飞得远。
生物农业科技强调通过完善自然过程和各种生物学过程促进动植物生长,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疫和生物植保体系,实现农业的经济增值与生态平衡相协调。生物农业科技未来将更直接地参与到动植物体内的代谢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物学过程,使动植物健康生长,使农产品高产优质。同时,生物农业科技还注重动植物等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转换,以生物循环提升农业生产力,达到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维循环增值。实践中这种循环的前提是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资源化费用低于系统外对应资源输入的增加费用,这可以通过生物科技提高循环转化水平达到。
物理农业科技是物理技术措施和农业生产的有机结合,是利用光、热、声、电、磁等物理因子操控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生活环境,提高自然生产力,最终获取高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物理农业科技未来潜力十分巨大:首先,在防疫和植保技术方面,可以用物理学方法灭杀病原微生物、害虫和杂草等不利于畜禽、鱼类和农作物的有害生物,如通过电处理技术消除土传病虫害,用加速的高能带电粒子为作物减少气传病害;其次,在生长技术方面,用物理学方法可以优化动植物生长,如利用空间电场与二氧化碳同补提高农作物产量,利用等离子体和高压静电场等技术处理促进种子的发育。
三、发展生态产业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位,而生态产业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点。如果各地不根据自己的特色资源禀赋发展生态产业,而是简单地照套其他地方的做法,就会逐渐趋于同质化,失去自己的生态灵魂和市场竞争力。
因此,各地要利用好自身的特色资源发展生态产业,并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要在传统资源如耕地、荒地的生态开发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空间,加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真正实现“生态产业化”。同时,还要与“生态产业化”相对应,进行已有产业的生态转型,即实施“产业生态化”,如种植、养殖、加工等乡村常规产业的生态转型。发展乡村生态产业必须“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两手同时抓,大幅度增加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输出以提升乡村产业的产出和收益,全方位拉动乡村产业振兴。
要以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的“静脉产业”促进生产农产品的“动脉产业”,形成生态循环的动静脉产业联合体,谋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 “零排放”,充分体现生态产业的本质要求,以实现农业产出价值高增长、农业资源消耗零增长、农业污染排放负增长的发展格局。要不断挖掘农业废弃物的深层次和多层次资源化利用潜力,打造新的价值增长点,形成高效生态产业集群,促进乡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今后,在农业生态产业体系中,还要添加一个重要板块,就是“立体粮食”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山水田林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粮食来源,如山上的木本植物富含淀粉类食用部分(木本粮食)、水体中水生植物富含淀粉的食用部分(水生粮食)等,都应该纳入“大粮食”范畴。耕地以外的粮食除了饱腹效果,还富含人体健康所缺失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提升人体健康素质。我们要谋划“耕地粮食”为主,“山水粮食”为辅的“立体粮食”战略。尤其在温饱边缘徘徊的特殊困难地区,要全面考量当地的生态系统,大力发展“立体粮食”产业,走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生态致富”道路,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生态产业。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些特殊困难地区永不退回到温饱线以下。
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过程中,中医农业可作为重要抓手。中医农业是现代生态农业的高效路径,可以让土壤健康肥沃、让动植物健康生长、让农产品健康营养,同时还可以让农业节本增效、提质增产。中医农业生态措施不仅有利于减少乡村地区的生态污染,如水体污染、土体污染、气体污染和生物污染,还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可以为乡村地区旅游产业和康养产业以及其他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优美的环境和优质的食物保障。因此,中医农业生态措施有利于保住乡村的绿水青山,有利于生产出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这两方面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已进入“双康社会”(小康+健康),人们对康养农产品和康养生态服务的需求将呈现井喷式增长,乡村生态产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乡村生态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可以作为推动乡村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这也体现了乡村生态产业能够助推乡村振兴的经济学逻辑。我们要创造好的软环境来推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包括培育经营主体、研发生态产品、配套基础设施、升级市场体系、完善政策支持等。
考虑到乡村生态产业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政府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十分必要。需要注意的是,生态补偿的主要依据不是目前大家普遍认为的主客体意愿,而是生态行为的机会成本加实际费用,再加一定比例的生态价值。生态价值的补偿比例要通过谈判解决,这时候需要同时权衡主客体的意愿,把控主客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尺度。我们要从政府政策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角度,系统化考虑解决生态产业外部性的方法,出台有利于生态产业发展的措施体系。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朱立志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