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云上丹寨:一座苗族文化活态博物馆

2024-08-15 13:45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编辑:葛羚羚

在贵州东南部那片被雾霭轻抚的土地上,有一个仿佛从古代走来的秘境——云上丹寨。这里不仅自然风光旖旎,更是一个民族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的宝库。丹寨县,作为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丹寨,苗族文化尤为突出,是全国唯一完整保留祭祀苗族始祖蚩尤“祭尤节”的地方,还拥有苗族蜡染、古法造纸、苗族锦鸡舞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41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7个国家级传统村落、1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非遗之乡”。

走进丹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苗族妇女们身着的华丽服饰。这些服饰不仅色彩斑斓,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苗族“嘎闹”支系的服饰尤为独特,每个支系虽有所差异,但都以鸟纹为核心图案,将鸟的艺术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百鸟衣、锦鸡服还是蜡染古装,都透露出浓厚的鸟文化气息,成为苗族族源信息和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丹寨,制作苗族服饰是每个妇女必备的生活技能。她们在继承先辈技艺的同时,也不断创新,使苗族服饰艺术达到了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技艺精湛的境界。每当节日或重要场合,苗族妇女们便会穿上这些精心制作的服饰,载歌载舞,展现着独特的民族风情。丹寨县境内“嘎闹”苗族由于地理条件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不同,服饰也在不断地演变。根据所居住的地域名称划分为八寨型苗族服饰、城江型苗族服饰、排莫型苗族服饰、孔庆型苗族服饰、南皋型苗族服饰、雅灰型苗族服饰、麻鸟型苗族服饰、岔河型苗族服饰。苗族“嘎闹”支系的8个支系,所有苗族服饰都由妇女们制作,制作本族群的服饰是每个妇女必须具有的技艺,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属于全民性的世代传承。每一个村寨,每一历史年代都有一批技艺精通的民间艺人,她们在继承先辈技艺的同时,也根据时代和她们的思维感受大胆地创造和补充了不少内容,技艺在传承中,有女儿的传给女儿,无女儿的传给寨上心灵手巧的下一辈,代代相传,不断完美,使得“嘎闹”苗族服饰艺术达到了种类繁多、题材广,有传统的图案并有地方特色和苗族特色、质地特色的这一民间传承方式。

离开繁华的都市,步入丹寨县南皋乡石桥村,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来到了一个古朴宁静的世界。这里,石桥古法造纸技艺已传承了1500多年,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之乡”。村民们利用当地丰富的构皮、杉根等原材料,经过几十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出质地优良的白皮纸和彩色纸。其中彩色纸分为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压平纸、花草纸、麻丝纸等六大系列。

由于石桥白皮纸靠原始手工操作,工艺细腻,纸质优良,具有柔韧性,拉力大,光泽度好,吸水性强等特点,且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化学原料,纯天然、无污染等特性,品质之优深受国内外顾客青睐。尤其是彩色纸系列,如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等,更是成为了艺术家和收藏家的珍爱之物。这些纸张不仅用于书法、绘画,还被国家图书馆指定为修复古籍专用纸,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在丹寨的苗族山寨中,蜡染技艺同样令人叹为观止。这一技艺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是苗族妇女们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她们以蜡为笔,以布为纸,通过布料制作、蜡液制作、蓝靛制作、画蜡、浸染、脱蜡、缝合等十来道工艺,在蓝靛的浸染下绘制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案。这些图案可分为“几何纹”样和“自然纹”样两大类。几何纹比较抽象概括,最具代表性的有“涡妥”纹;自然纹样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气息浓厚,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

苗族蜡染主要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如女性盛装、童装、床单等。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不仅在国内广受好评,还远销海外,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递友谊与和平的桥梁。

在丹寨的苗族山寨里,锦鸡舞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苗族文化的瑰宝。这种舞蹈主要在苗族十二年一次的盛大祭祖活动中表演,担当着沟通祖先与后人的重要职责。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锦鸡舞逐渐演变为节日娱乐表演,成为苗族人民欢庆佳节、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

锦鸡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伴奏乐器——由小、中、大、特大四支芦笙组成的“四滴水”芦笙。这四支芦笙各司其职,共同演奏出悠扬动听的旋律,为舞蹈增添了无限的魅力。而锦鸡舞的词曲更是丰富多彩,拥有上百首不同的歌词,每一首都蕴含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

在表演时,男性吹奏芦笙作为前导,引领着整个舞蹈的节奏。女性则随后起舞,她们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圆圈起跳,步伐轻盈、舞姿优美。当人数众多时,更可以围成数圈同时起跳,场面壮观、气势磅礴。锦鸡舞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还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传递友谊与和平的桥梁。

走进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历史沉淀与文化底蕴的古老村落。这里以制作鸟笼而闻名遐迩,尤其是“卡拉鸟笼”,更是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享誉国内外。

卡拉鸟笼的制作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120年前。其工艺流程包括砍竹、破竹、除湿、定型、编织、上色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产品造型多样,兼具艺术性、实用性、传统性和地域性。无论是方、圆、尖、扁还是上小下大的罗汉肚形鸟笼,都透露出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

卡拉鸟笼不仅深受国内养鸟爱好者的喜爱,还远销亚洲、欧洲、美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一个鸟笼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近年来,丹寨县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做足农文旅体融合发展文章。通过打造“非遗周”“苗年系列活动”“小镇周年庆”等旅游品牌,实现旅游经济逐年上升。2023年丹寨县接待游客860.86万人次,同比增加3.79%。

云上丹寨,这个隐藏在云端之上的世外桃源,正以其独特的非遗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索与发现。在这里,你可以亲身感受到苗族文化的魅力,体验到古法造纸、苗族蜡染、锦鸡舞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丹寨县正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非遗的璀璨光芒。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久锋 见习记者 刘佳兴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