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扩展产业优势——2024肉禽产业发展大会观察

2024-08-22 14:58 来源: 编辑:刘一明

8月20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的2024肉禽产业发展大会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此次大会以“优产能、降成本、促消费、谋创新”为主题,涵盖了白羽肉鸡、黄羽肉鸡、水禽和鸽业四个分论坛,为行业内的专家和企业提供了深入交流的平台。

当前,肉禽产业进入存量饱和和微利时代,在新的阶段,肉禽产业要如何实现利润合理、优质高效?

“我国肉禽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保障肉品供给,提高农民收益,助力脱贫攻坚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畜牧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战略指导委员会主任李希荣介绍说,当前我国畜牧业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肉禽产业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

李希荣认为,从优化产能的角度看,我国肉禽产业需要稳住基础产能,并适当调控产能,对于企业来说,在收益好时不要冲动和盲目扩产。

从降低成本的角度来看,当前行业发展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企业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成本管控方面要高度重视两个因素,一是设施摊销成本,二是死亡摊销成本。

从促进消费的角度来看,当前行业最大的挑战就是需求不足、消费收缩、总体供大于求,促进消费已成为肉禽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肉禽产品来说,传统消费已经基本饱和。因此,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改变消费方式,更应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消费者更加深入了解禽肉的优势和价值。

从谋求创新的角度来看,李希荣认为产业需要持续推进种业创新,培育性能更好的优良品种。在商业模式上创新,加强上下游产业联合,实现融合发展。同时也要加大行业科技创新力度,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面。

“目前我国肉鸭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发现了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基因,包括能够影响肉鸭体格大小、白羽、肌间脂肪、绿壳蛋等性状的基因,同时鸭抗甲肝病毒Ⅲ型(DHAV-3)的抗病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侯水生说。

侯水生认为,我国肉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急需解决的科学难题是三大“生物矛盾”,包括生长速度与肉品质的矛盾、体重与繁殖性能的矛盾以及生长速度与营养代谢病、抗病性、抗逆性的矛盾。从技术层面来看,我国肉禽产业需要研发与食品消费特点相匹配的肉禽新品种,以满足多元化、区域性的食品消费需求。需要加快养殖技术转型升级,发展养殖自动化设施设备、环境控制等相关智能设备。需要创建新饲养模式下的肉禽疫病防控技术。需要研发高效的饲料配制技术,加强营养研究与饲料开发利用。

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介绍说,我国白羽肉鸡提供了超60%的鸡肉产品,自主培育的广明2号、圣泽901和沃德188三个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种源的国际垄断。未来我国白羽肉鸡育种要解析重要经济性状遗传机制,研发智能化表型精准测定技术,提高基因组育种的准确性,同时要创制白羽肉鸡育种新素材,培育出节粮并且胴体组成、肉品质特性适合我国市场需求的白羽肉鸡新品种,满足多元化需求。

“我国肉禽产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国禽肉产量2563万吨,全年家禽出栏168.2亿只。同时,2023年我国肉鸡产业养殖规模化率达87.9%,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高。”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副处长林湛椰说,目前我国肉禽产业化经营模式较为成熟,国产种业蓬勃发展,国际贸易竞争力持续提升。

林湛椰表示,当前推动我国肉禽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把住种禽这个产能“总阀门”,肉禽生产周期较短,提升种源自给率仍是我国自主发展的重中之重。抓好疫病防控这个关键点,目前疫情系统风险总体可控,加强生物安全仍任重道远,提升防疫水平势在必行。推动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行黄羽肉鸡集中屠宰、冷链销售、冰鲜上市的模式,加大深加工制品出口力度,充分发挥好预制菜、深加工产业的“蓄水池”调节作用。加强信息监测预警和舆论科普引导,促进生产与消费均衡,为肉禽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当前,我国肉禽产业面临着产能强劲、供给充足,但消费市场相对低迷、预期转弱的现状。产业需要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积极拓宽市场渠道,创新商业模式,寻找新的增长点。基于此,本次会议期间,中国畜牧业协会联合“北京高校食品原材料联合采购中心”,特别策划了肉禽企业与高联采产销对接会。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一明

———— 分享至 ————
深度报道
推荐视频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